• 34阅读
  • 0回复

上至八十三下至手里搀——江苏盐城地区赶江南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05
第3版()
专栏:江苏通讯

上至八十三下至手里搀
——江苏盐城地区赶江南散记
本报盐城专区通讯员集体采写
进入盐城专区境内,你所听到的,看到的,都离不开“赶江南”这三个字。过去,他们只能在门上贴起“杏花春雨,江南第一”的春联,把江南当作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福地。如今,人们却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把它变成眼前的现实。不论是苍颜白发的老人,天真活泼的孩子,精力充沛的青年,聪明能干的妇女,每个人心里都蕴藏着一个豪迈的志愿,他们说:万里长城是人造,千里运河是人挑,江南不是天生好,条件本是人创造,打碎千年迷信锁,英雄定把江南超!
盐城县龙岗公社老农张文福告诉我们:解放前,他年年跟着父亲到江南逃荒,看到江南长的一种小红稻,一亩打五、六百斤,满心想带点回家来种,他父亲劈口就骂了他几句:“孩子你不想活命啦,江南的稻种弄到我们的穷地方,能靠得住收吗?一季收不上,地主会连皮都剥了你的,趁早别做这个梦了。”张文福说:那时虽有心学江南,那能如愿呢!如今党领着我们“跳出盐城赶江南”,这真是心窝里的一件大喜事。
“小江南”星罗棋布
4月18日,我们来到了“五卅”烈士顾正洪的家乡——滨海县正洪公社。这一天,恰逢公社的大喜日——盐城地委第一书记陈宗烈同志和滨海县各公社的代表一千多人,在这儿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检查验收大会,正式命名这个公社的二渡大队是全区第一个“甲级小江南”。在人们欢呼声中,一块写着“小江南”的金字大匾挂上了“夸江门”的彩楼。
踏进“夸江门”,平坦的“夸江路”笔直地伸向远方,马路两边对称地是两道灌溉支渠,支渠两边的农田像刀切的一般,十五亩一小块,二十小块一大?,挨次编了号,插有责任牌。早稻秧田一片嫩绿,一方方水田已经在耕第四遍。这一排整齐的农田后面是猪场、牛屋和打谷场,再后面是住宅区。看得出来,这里的一切,都是经过人们的双手重新作了安排的。
春节之前,这里的四千多亩土地,还像是一件褴褛不堪的八卦衣。社员们听说要在这里创造“小江南”,决心要把旧的一切全部翻新,实现高标准河网化,土地方正化。邹庄,这个十三户人家的小庄子,正好在渠道线上,三十六间房子得全部拆掉。这天,公社书记鲁毅同志来到邹庄,人们把他围了起来。这位当地土生土长的党委书记,用快活的声调开了腔:“大家看到公社的窑场在烧砖头吗?烧砖头干什么,就是要替你们盖新房子的。你们看,新住宅区的牌子已经插好了,夏收以后盖一批,秋收以后再盖一批,到那时候,小江南就全换上青砖红瓦的新房子啦,哈哈哈……”。书记开朗的笑声使空气变得活跃起来。他的声音被大伙儿的欢声盖住了,七十岁的邹老奶奶满面含笑地拉着书记的手说:“让我年纪大的第一个搬,给我们小江南添福添寿。”
短短的七天时间,人们填掉了原有的一百二十九条小沟小港,二十一个废塘,新挖了三十一条上规格的灌溉渠道,沿渠筑起了二十八条宽敞的公路;平掉了大小田界七百二十五条,新建田界二百零七条。
从苏北灌溉总渠来的甜水流进这一片过去的盐碱薄地。哗哗的流水灌满了平整过的土地,一方方、一块块,像无数面大方镜子嵌满大地,蓝天和白云,清晰地映在上面,群众眼看着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个奇迹,情不自禁地歌唱道:过去上江南,逃荒去讨饭;现在创江南,彻底把身翻;将来门一开,处处是江南;越想越高兴,喜从心上来。
正洪公社的小江南,只不过是千百个小江南中的一个,盐城全区各级党组织都有自己的小江南,地委和各县县委有万亩小江南片,公社有二百三十八个小江南大队,大队有四千九百九十个小江南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百亩左右小江南田。全区共有二百四十多万亩小江南田,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的小江南基地网。正洪公社社员们在创造小江南中的乐观积极的情绪,正代表了全区四百八十万人民赶江南的革命气概。他们说:“一块块砖头砌成墙,一条条小河汇大江,创造千万个小江南,定叫盐城赛苏杭。”
现在,不但各个公社,各个大队,各个生产队在创造小江南,连盐城县大冈公社曹庙小学的学生,也学着小江南麦田的规格,搞了三亩“红领巾小江南田”。三十六个孩子分工负责,大孩子整理墒沟、追肥、治虫,年龄小的铲草皮,拾粪。一天,孩子们派了五个代表去找公社党委书记施学忠,一定要请他去验收他们的小江南田。党委书记跟着他们到田边一看,大吃一惊,孩子们创造的小江南田,简直和大人的没有二样。连声夸赞说:“好,合格!合格!”。
战胜自然,让稻种提前披青立苗
“四月江南新绿满”,四月的盐城却充满着早春的寒意。往年,这里的水田地区,到清明时节还是一片白;今年清明,早稻已经比往年提早半个月普遍落谷。一片片嫩绿的小秧田夹在乌油油的麦海中,显得特别鲜亮耀眼。
在离盐城十八里路的龙岗公社,老远就看到有一块秧田,秧田西北角围着一道柴编的防风障,还有两座高烟囱竖在那儿哩,真新鲜!走近一看,原来是座特制的炭灶。两口大铁锅上两根粗粗的竹筒通到秧田横沟里的竹筒上,横沟里的竹筒上又接有一根根戳了许多洞眼的长长的竹筒,通向一道道秧沟,有的不是竹筒,而是救火车上的帆布带。这种烧热水加温的特种设备,真是头一回看见。秧板四周都搭有尺把高的架子,一条条草廉卷放在一头。淡淡的阳光照在秧板上,绿汪汪一目清新。特别是油纸育秧的一块秧苗已有四、五寸高。在春寒料峭的黄海之滨,这满含生意的鲜嫩的绿色,使人心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
然而,这一切,也是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中辛勤创造出来的。
按照老皇历说话,盐城这个地方从来是清明浸种算是急性子的。今年赶江南的第一个春播,来了个大革命,水稻栽培“早”字当头。县委书记董曙同志带头冲锋陷阵,亲自在这里培育早秧。
天公似乎有意考验人们,早稻落谷后的半个月中,红日不见,云雾漫天,又是风,又是雨,更加上一场恼人的春雪,十八天中日照只有四十二小时,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对于小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是书记挂了帅,技术员、老农、干部“三结合”,任何困难也逞不了威风,决心赶江南的人们早就发誓欲与天公比高低。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家在田头草屋里,围着忽明忽暗的煤油灯,计划新的行动。县委书记说:我们不仅要保护种子不让冻死,还要叫它提前出苗生长。大家大胆地设想,热烈地争论,决定用通热水加温的办法提高地温。敢想敢做的人们,说干就干。技术员吕锁宝荡起双浆连夜摇船上盐城买铁锅,有些人忙着运砖运泥,动手砌灶,有些人在秧沟里安装热水管。炭灶砌好了,生火加温后,一股股暖流从竹筒中流向田间,秧池温度从七度提高到九点五度。人们的冲天干劲和智慧改变了秧池的小气候,征服了大自然。
小秧披青立苗后,人们更是兢兢业业,如育三朝婴儿。日出之前忙把草帘掀掉。有些秧苗瘦弱,马上追肥。幼苗不到一寸,怎么追肥呢?他们用豆饼泡成水,滤清渣滓后用喷雾器喷在秧板上。加盖的草帘上落下一点枯叶,用手轻轻拣起。看到一根杂草,随即拔去。精雕细刻,有如侍候娇贵的盆景。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培育,小秧胜利地闯过了七次大风、三次低温、五次霜冻和连绵阴雨的重重难关,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这是全专区今年培育的最早的一块秧田。他们成功的消息,顿时轰动了全专区,有一万多人从四面八方赶去参观学习。有些老农,逢人就竖起大拇指说:水稻赶江南,育秧第一关,书记带着我们闯过关啦!
全民积肥,草泥塘撒遍全区
沿着盐湖公路向西,我们又到了建湖县。一眼望去,只见沿河、沿沟,草泥塘一个紧挨一个,塘口、塘壁光滑滑,圆滚滚,像是给河塘挂上了一串乌黑发亮的项链。
建湖县是个水网地区,河网交错,自然条件和江南相仿。县委书记曹洵在江南参观时,发现草泥塘是个“宝”,回来以后亲自动手在公社书记会上做样子;接着,全县每个干部一人搞了一个标准塘,四天时间,全县就完成了开塘的布局。
为什么盐城人民对草泥塘这样感兴趣呢?从盐城地委书记陈宗烈同志写的“苏州取经纪要”一文中就可以知道得很清楚。他说:有人认为江南肥料多,所以产量高。这次到苏州一看,苏州的肥料的确多,但肥料来源主要是草塘泥、河泥加稻草、猪灰和绿肥沤在一起,好的一担,差的两三担就可抵一担猪肥。这些原料我们也有,问题是苏州切切实实地干起来了,我们没有好好干。要学江南、要赶江南,就一定要学习苏州积肥的经验。他从苏州回来以后,就立即在全区开展了一个全民性大搞草泥塘的突击运动,地委专门印发了苏州草泥塘的规格图样,一直发到生产队和农民食堂,组织广大社员学习讨论。各级党委的书记们亲自在小江南做样子,一方面示范,一方面练兵。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像天女散花一般,三百八十万个草泥塘撒遍盐城地区的大地。人们说:凤凰不落无宝地,高产出在肥田里,如今是遍地落凤凰,处处是肥塘,一个肥塘一个稻草囤子,有了草泥塘,赶江南心不慌。
昔日黄河故道,今天五业繁荣
从黄海之滨到大纵湖畔,从通榆公路沿线到灌溉总渠两岸,我们不仅看到盐城人民虚心学江南,大胆赶江南的许多动人事迹,我们还看到这一块昔日又穷又白的土地上,如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共产主义气派的“大块文章”。
看吧,在滨海县,过去黄沙弥漫的废黄河故道,如今建成了一个阔二华里、长一百四十多华里的“百里果园”。果园公路两旁,桃、杏、梨、枣、苹果等树,一排紧靠一排。在沿途三十七华里内,还有七个花园,最大的月宫花园,面积百亩。
通榆公路两侧,原来有大批荒废的土地,现在也换上了新装。大丰县境内的一段,筑路挖下的废坑不见了,鱼塘二亩一个、三亩一个,连绵数十里。从阜宁到滨海,沿路建起了百里桑园。苏北有名的灌溉总渠和排水渠的堤堰,一直是野草丛生的地方,现在这条长堤上,一个百里家禽场已基本建成。现在已有鸡、鹅、鸭六万多只,一个大规模的春孵运动正在进行着。今年年底,这里将发展成为百万只家禽场。
英雄的盐城人民用饱蘸彩墨的大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从“天堂”的苏州来参观的人们,看到这一派气魄宏伟的景象,看到盐城人民大无畏的革命干劲,也赞不绝口地向他们的竞赛对手说:“后来者一定居上,你们用不到两三年,一定可以赶上并且超过我们。”
× × ×
在赶江南运动中,盐城专区各行各业的人们把自己比做“渡江战役”的后勤兵,全力投入了支援赶江南的战斗。
商业部门的职工,涉千水,过万山,远至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亲入深山茂林,伐毛竹、运木材,为农业生产备“武装”。专区和县营的二百七十个工厂都已和公社、大队挂了钩,三个月来,就为农民抢修农机、农具二百五十八万件,生产农具九十万件、农机七百八十台。现在,在广大城镇里,无论电影院门口,商店的橱窗,甚至连工厂的机器上,医院的药橱上,到处都是支援赶江南的决心书、大字报。人们不分职业、不分男女老幼,在赶江南这支雄浑而壮阔的大合唱中,都唱出了自己的声音。
对于这一切,建湖县有个社员作了一个极为生动而有力的概括,这就是:上自八十三、下至手里搀、人人谈江南、个个赶江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