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备利器 迎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06
第3版()
专栏:四川通讯

备利器 迎丰收
本报记者 李德森
几番春雨,四川省二千多万亩小麦逐渐由青转黄,收割季节临近了。
3月中旬,四川省十九个专区、自治州和市选派了二百多名能工巧匠,带着当地群众创造的各式夏收工具,来到了长江边上季节较早的南溪县,互相表演、试比高低。无边无际的麦田里,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的夏收工具一字儿排列着,从经过改良镰刀到拖拉机牵引的自动收割机,无论大的、小的,人力的,畜力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应有尽有,会粹田间,各显神通。
朝阳映红了江水,麦浪起伏不定。表演评比开始了。一部绿色的手摇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奔驰,异常引人注目。这部只要两人操作的收割机,轻巧灵便,所过之处,成片的小麦立即堆成许多小堆,整齐而又均匀,时间才过一小时,它已经割完二亩二分地的小麦了。这部收割机是温江县农业机械局创造的,创造人之一的高建成向大家介绍说:“这部铁木结构的收割机,只需要两个具有半劳力的人就可操作,机身共重五十公斤,铁件只占五分之一,制造一部只要十四个工。”这番话引起了前来参观的工具改革能手们的无比兴趣,收割机旁顿时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比量各个部件,有的当下描绘草图,有的要求买一部回去做“样版”。这部收割机在创造过程中,反复改进许多次,曾经在省内外十多个地方进行试验,不久前才初步定型。现在温江县农械局已经制造出二百四十部,川西平原上各个公社的农具厂,目前正在集中力量突击制造这种收割机,即将来临的麦收中,它将显示巨大作用。
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收割机群中,有部最小的收割机——涪陵镰齿式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往来。这个收割机只有一米多高,不到一米长,除了切割部件外,其余全是木结构,全身重量才三十多斤,最小的农具厂也能制造。一人牵引,一人摇把,一天可割麦八到十亩。涪陵专区各县正在普遍推广使用,全专区今年计划制造两万部。这部收割机的创造人姚成荣说得好:“任你山高路窄,也拦它不住”。姚成荣精神抖擞地推着它当众表演,为了这部收割机,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度过了多少不眠的夜晚。还在1958年,姚成荣到成都参观,这位当时的农业社主任看了联合收割机以后,犹如当头一棒,愁忧得几夜不能合眼。当时他想:“天天喊叫机械化,那晓得机械化竟是如此庞然大物,我们山区如何得行,只有白看着”。可是他并没有泄气,他仔细观察了联合收割机的构造原理,回去后就着手研究小型收割机。公社化后,物质条件更好了,他就专心一意的搞农业机械的研究试制工作。去年一年,他先后做出了二十多个样子的小型收割机,但都失败了。后来,党组织调来了有经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配合他研究试制,最近终于制成功了现在这样的小型收割机。来自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参观者,特别喜欢这部收割机,表演刚完,姚成荣被团团围住,人们争着祝贺他这一对山区人民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功创造。
去年,就已大量推广的各种快速割禾器,今年更是花样百出:有三部的,双部的,螺旋式的,曲线的,转动的等等。表演过程中,捷报频传,凡是参加表演的收割机、割禾器,都比原来的割麦方法提高工效三倍、五倍、三十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