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内蒙古实行区域自治十三年 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06
第4版()
专栏:

内蒙古实行区域自治十三年
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
工业生产增长三十二倍多
粮食产量增长七十五亿斤
牧业生产跃居全国第一位
本报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十三年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内蒙古跨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内蒙古自治区一千余万各族人民,正高举着毛泽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着党的总路线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要把自治区尽快建设成为祖国的现代化的钢铁、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的基地,为迅速赶上先进兄弟民族的水平而奋勇前进。
内蒙古自治区从1947年5月1日成立到现在,经过十三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落后荒凉的内蒙古,已被初具现代化雏型的钢铁、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所代替。现在全区以包头钢铁工业基地为中心,新建立起了大中小型高炉和有色金属、化学等各类大小厂矿一千八百八十四座(不包括手工业和公社工业)。特别是经过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到去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由解放初期占工农牧业总产值的9.4%,增长到了48%,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8.4%上升到63%以上。两年中,全区还生产了三十三万多吨铁,八万多吨钢,和一万多吨钢材。
随着冶金工业的大发展,自治区的金属加工工业出现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机械制造修配网。机械制造修配网的形成,不仅改变了解放前连铁锹、镐头和镰刀等简单工具都要靠外地供应的局面,而且自己能够生产八十立方米高炉、六吨重的转炉、500/300轧钢机、发电机、三万二千吨水泥设备、三十万吨洗炭设备、年产十万吨焦化设备和日处理五十吨铜采选设备等几百种大型精密产品,并试制成功了一些高、大、精、尖的新产品,使自治区金属加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至去年上升到19.8%,为今后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在煤炭、交通邮电和轻工业的生产上,由于在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带动下,也得到了成倍的增长。到195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47年增长了三十二点八倍。内蒙古是祖国的一个农产品基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但在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还只产三十五亿多斤粮食。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一百一十亿斤,全区每人平均达到一千零三十多斤粮食。十三年前自治区的各种牲畜只有八百二十八万多头,现在已经增长到二千八百多万头,跃居全国第一位。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区牧民,现在一半以上实现了定居,草原上单一的牧业经济,已经变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社会主义多种经济。自治区的森林工业也得到了飞跃发展,由过去的季节性生产转向了常年作业,1959年常年作业系数提高到36.4%,全区原木产量已达到三百七十三万立米,比1947年全区生产六万多立米木材增长五十六点四倍。
工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迅速改变了自治区的文化面貌。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全区大中小学学生总人数已达到了一百五十一万多人,比自治区成立时增加了五点八倍。历史上从没有过一所大学的内蒙古,现在已发展到十八所,在校的各民族学生达到八千二百五十人。几年来,这些高等院校,已为自治区培养了两千多名各种建设人才。各类中等学校,也由1947年的二十九所发展到四百四十九所,全区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卫生事业也是欣欣向荣,十三年间蒙古族人民增加了三十四万多人,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都实现了“人寿年丰”,彻底改变了历史上人口连年下降的悲惨局面。
在改变自治区落后面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家每年都拨出巨额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自治区的大规模建设。全区一千多万各族人民,每年用他们的辛勤的劳动果实,支持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十三年间,就调拨了一千五百七十八万立米木材,一百一十二亿多斤粮食和七百五十八万多头牲畜,成了祖国木材、粮食和畜产品的一个重要基地。
(廖由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