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羊毛宣变了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14
第7版()
专栏:青海通讯

羊毛宣变了样
本报记者 金元明
来到青海省东部的民和县,人们都想着去看看羊毛宣。羊毛宣是民和县巴州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它和西北黄土高原上的许多山区一样,曾经是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方。但由于这个生产队的一百八十七户回族社员,坚决听党的话,特别是依靠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大搞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终于以惊人的速度,一举改变了山区面貌。
名不虚传
从民和县城沿巴州河南上三十多里,登上东面的一道山岭,极目四望,羊毛宣果真名不虚传。层层梯田顺着山势密布,防洪坝、谷坊等各种拦蓄水土的工程,从沟底一直筑到沟顶。设置在田间道路两旁的大小涝池,被无数纵横交错的流水沟串连起来,可以拦蓄来自四面八方的洪水。山坡上野草丛生,在密密层层的月牙坑、水平沟里,一棵棵小树正在抽芽。人们就是通过这些工程以及种树、种草等措施,迅速改变着羊毛宣的自然面貌。现在,全队四万六千多亩山区面积,已经治理好四万亩。由于保存了肥土,含蓄了水分,今年虽然又遇到了春旱,但在那块块梯田里,土壤湿润发黑,再也受不到干旱的威胁了。
苦难的过去
羊毛宣本是个放牧牛羊的好地方,那时群众都叫它做羊毛圈。但在历代反动阶级统治的年代里,山林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泥土大量流失,农作物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广大农民长期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上。据1949年解放时的调查,全村一百四十一户人家,除地主、富农和一部分富裕中农外,就有一百一十六户人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当时全村有六十五户人家离乡背井,逃亡外出。
组织起来力量大
迅速改变山区面貌,是人们长久酝酿着的愿望。自从羊毛宣出现了高级农业社,一场战胜自然的序幕终于揭开了。
1956年,农业社副主任马永清从县上的水土保持训练班学习归来,向社里提出大搞水土保持的建议。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农业社抽调出十三名党员、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首先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孔家沟,修起十三个涝池、二十八座谷坊、二百四十亩地埂,并种了糜谷、蔬菜等各种作物,使这个往年十种九不收的害沟,当年就收益一百一十多元。第二年,遇到了多年未有的大旱,但种在这条沟里的庄稼,却比其他地里的庄稼长得高出一尺。其中种在沟底台地上的一块青稞,平均亩产比一般田高五倍,这就更加坚定了社员们改造山区的信心和决心。1958年大跃进,当时的乡党委就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在全乡范围内组织了一千八百人的协作兵团,突击三十多天,修成了只靠羊毛宣一个农业社无法修成的许多工程。人民公社一成立,公社党委就在全社范围内抽调了成千名劳力,支援羊毛宣的水土保持工程。他们在公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奋战七个昼夜,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万多亩,占几年来治理面积总和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质量很好。1959年7月下旬,遇到了多年未有的暴雨,在二十五分钟内降雨一百毫米,但全部工程安然无恙。这时,满山遍野的涝池、水平沟、月牙坑都蓄满了雨水;到了晚上,积水在星光的反照下闪闪发光。社员们深深地感到:组织起来力量大,战胜自然人胜天。
各项生产全面发展
大搞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不仅迅速改变着山区自然面貌,也促使全队各项生产有了全面飞跃的发展。1958年全队粮食总产量比解放时增长了一点四倍;1959年又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长了15.7%,单位面积产量比1958年增长了22%。在林业方面,全队共营造各种林木五千五百多亩,其中核桃、杏子、苹果、沙枣等果树占二千亩,平均每户有核桃树四十六株、杏树七百四十三株。由于水草不缺,全队大家畜比大搞治水治山前的1955年净增11%,羊增加了一倍多,鸡、兔等家禽家畜增长五倍以上。大搞治山治水所获得的显著成效,也给副业生产打开了广阔的门路。全队去年扎扫帚、挖药材、拧草绳等项副业总收入,比1955年增加了六倍多。随着各项生产的全面发展,广大社员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全队去年每个劳力平均收入达到二百二十五元,平均每人收入九十二元。与此同时,队里还建立了俱乐部、图书室、供销部、学校和医务所,学龄儿童全部上了学。解放前,全队没有一个识字的人,现在已有一百三十一名青壮年社员摘掉了文盲帽子,有不少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过去群众中流传着的“山上没奔头,水土往下流;要想早翻身,还是下山头”的说法,如今已变成了“山上就是美,满山是宝贝,水土不下流,遍地绿油油”的颂歌。
更大的雄心
羊毛宣的水土保持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决心为进一步实现“梯田米粮川,沟壑花果园,鸡兔鱼鸭满山湾,共产主义新乐园”的更加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