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幸福泉水万年长——上海张家宅家庭妇女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16
第7版()
专栏:

幸福泉水万年长
——上海张家宅家庭妇女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
本报记者 叶世涛 刘人杰
张家宅,这个由三十多条弄堂组成的居民住宅区,座落在上海市的中心地段。这里,住着三千多户人家。1958年大跃进中,张家宅的家庭妇女欢天喜地走出家庭小天地,组织起来,奔上集体化的道路。从此,张家宅变了,迅速地、深刻地变了!
今天的张家宅,处处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石子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两旁新绿的黄杨、冬青,衬托着雪白的墙壁,三三两两的老年人正在给花木浇水。过去成天在家忙烧饭、带孩子的家庭妇女,现在愉快地聚在一起,为工厂加工避雷器、电容器,糊纸袋,包药粉,从污泥中提炼药品……;食堂、生活服务站里、转动着的切菜机、淘米机、洗衣机发出不同的声响。现在的张家宅,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已经组织起来。绝大多数学前儿童入了托儿所、幼儿园。从早到晚,这些儿童乐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歌声和欢笑声。
她们如愿了
张家宅的妇女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从开始到现在不过一年八个月;然而这个愿望蕴藏在她们心里已经多年了。
李妙珍,三个孩子的年青妈妈。她想工作简直想入迷了。工厂招收艺徒时,她报过名;动员社会青年支援安徽、湖北建设时,她报过名;支援上海郊区农业建设时,她也报过名。地区、职业、工资,李妙珍都不计较。但是招收的机关知道她有三个孩子,家务事还没有安排好,都婉言劝她再等一等。在全民整风运动中,李妙珍贴了三百张大字报。她在很多张大字报上建议里弄办食堂,增加托儿所,妇女组织起来一起洗衣服,让家庭妇女摆脱牵累,参加生产。
张家宅成百上千的家庭妇女有着和李妙珍同样的愿望。1958年夏天,她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党提出里弄居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的时候,张家宅沸腾起来了。妇女们像办大喜事一样,敲锣打鼓,悬灯结彩,庆祝自己的又一次解放,多少人兴奋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那些天,从早到晚,报名站里人群拥挤。有些正在外埠走娘家的,听到这个消息,也马上赶了回来。
办食堂、托儿所,搞生产,都没有房子,居民们自动让出了四十几间房子;没有工具、用具,各家各户就拼拼凑凑拿了出来。李妙珍家里那具红漆碗厨,不久前才由宁波老家搬到上海,宝贵得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许碰,现在自动借给食堂公用了。
妇女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组织啊!为了使它迅速成长,第一个月她们不拿工资,把全部收入作为公共积累,扩大再生产。正是由于人们的辛勤培育,这支集体的幼苗迅速茁壮了。现在张家宅已经有了十一个生产组,二十四个公共食堂,十五个托儿所、幼儿园,二十二个综合和专业的生活服务站,另外还开办了理发室、女子浴室、综合商店和业余中学、小学、文化站、图书馆、卫生站等服务和文化机构。
冲破旧习惯
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和成长,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张家宅妇女在组织起来的过程中,也同样和旧思想、旧观念斗争过。
我们在张家宅听到了一个关于新嫂嫂的故事。
新嫂嫂叫黄漱华。其实她结婚已经九年,孩子也有三个了。黄漱华的丈夫洪振观是个小厂的职员,工作倒也积极,就是夫权思想浓厚。在他看来,妻子的本份就是做饭、带孩子、服侍丈夫。而黄漱华呢,她不安于这种附属地位的主妇生活。
黄漱华走出家门搞里弄工作,洪振观很不高兴。一天夜里,她回家稍微晚了一点,洪振观生气地锁上房门不让妻子进去。漱华并没有因此退缩,这一晚,她耐着性子在厨房里打扫卫生,第二天一早又继续去搞里弄工作。
漱华深信自己走的道路是对的。里弄党组织和邻居知道这件事以后,也都支持她。第二天晚上,她破例地同丈夫谈起思想来。从里弄工作的意义谈到新社会男女平等。谈到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家庭生活。漱华挚诚的态度和中肯的劝导,使洪振观感到惭愧,他完全没有料到妻子竟然懂得这么许多道理。从这以后,洪振观渐渐地转变了。他开始支持妻子参加里弄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时看到妻子忙不过来,还帮助料理一些家务。黄漱华担任了张家宅少年宫的主任,他们的家庭生活在新的基础上更加幸福了。
里弄居民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生活,到组织起来,集体生产,集体生活,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人们要改变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改变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新的生活也不是一下子就习惯了的。张家宅妇女组织起来初期,有些妇女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多少有点不放心。有的人在生产时,偷偷跑到幼儿园的窗外张望,看阿姨们对自己的孩子好不好。她们发现孩子们愉快地在一起玩积木、做游戏,有的阿姨给孩子剪指甲、梳辫子,心里安定了。没有多久,妈妈们几乎都感到孩子变了,变得爱清洁、讲卫生、能唱歌,会跳舞;过去顽皮的,现在也懂礼貌了。更使妈妈们高兴的是,孩子们都长胖了。人们对托儿所、幼儿园,从不放心到放心,进而热爱、向往,入托的孩子越来越多。
有一次,陈月珍的小儿子弟成出了痳疹,她一时急得没了主意。托儿所的阿姨、妇女小组的组长、里弄文教委员会的副主任都赶来看望,帮助她请医生、送孩子进医院,等到弟成的病好一些以后,托儿所又主动提出接他进疗养室疗养。陈月珍说不出的感动,同时也觉得内疚。原来领导上分配她当保育员,她不大安心,总觉得在家带孩子,出来了还是带孩子,不如搞生产有出息,这时候她想:别人对自己的孩子那么关心,自己也应该把大家的孩子带好,做好保育工作,就能使更多的妈妈安心生产。从此陈月珍工作很积极,还主动请求担任了幼儿食堂繁重的炊事工作,不到一年就获得了三次奖励。
温暖的大家庭
今天的张家宅,“家”,这个字眼,在人们的心里,大大变了样。它代表的不仅是分散的单门独户,也是由三千多户居民组成的融融洽洽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人们在一间屋里劳动,一只锅里吃饭,老邻居成了新乡亲,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多年的疙瘩,现在冰消雪融。陈道珍和赵宝凤,两家门对门。有一次,陈道珍孩子的小书被赵宝凤的孩子撕破了一页,两家吵起架来。从此邻居成了冤家,见了面不讲话,连孩子也不准来往。组织起来以后,陈道珍和赵宝凤凑巧都分配在避雷器生产组工作,看到别人有说有笑,两个人暗暗惭愧,但是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没有多久,赵宝凤临时调去修筑公路了。生产组的领导上号召后方支援前方,帮助出门的妇女料理家务。陈道珍看见赵宝凤的大孩子放学回家无人照顾,想到领导的嘱咐,想到赵宝凤在工地上顶风冒雨修路的情景,就自动跑过门去,照料赵宝凤的孩子洗足、睡觉,有时还用自己的钱给他们打开水;天气冷了,又到缝纫组为孩子拆改棉衣。赵宝凤休假回来,看到这一切,真是说不尽的感激。两人从此和好了。后来陈道珍去筑路,赵宝凤也同样帮她料理家务。现在,她们都调在食堂当炊事员,亲热得就像自己姐妹一样。
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人关心集体,人人为了集体;团结互助,亲密和睦,无限温暖,无限幸福!
幸福的小家庭
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小家庭也更加美满,更加幸福了。我们在张家宅访问了许多妇女的家,强烈地感受到,组织起来给每一个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活,增添了新的欢乐。
乐玉兰的家,是普通的一家。
他们住在张家宅三十六弄的弄堂口。乐玉兰的老伴李光华和三个儿子铭章、铭海、新德,都是工厂的工人。她家孩子多,孙子孙女有十二个。以前男的外出工作;女的在家料理家务,说来是些零碎事情,倒也忙得不可开交。现在,里弄的食堂、托儿所、洗衣组、服务站代管了他们的家务。婆婆、媳妇全都参加生产和服务工作。乐玉兰包药粉,大媳妇陈阿妹是食堂的炊事员,二媳妇赵秀月是托儿所的负责人,三媳妇傅金娥是避雷器生产组的组长。每天早晨,她们把孩子打扮得整整齐齐,送进里弄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自己也精神百倍地上工去了。他们家的小晒台,过去当了“厨房”,婆婆、媳妇各烧各的饭,四只煤球炉弄得每天烟雾腾腾;现在,小晒台上的煤炉换上了花盆,作为了休憩场所。
婆婆、媳妇受到集体劳动的锻炼和教育,思想开阔了,彼此更加互敬互爱。下班回来,媳妇总是让婆婆休息,有什么事情就替她做好;逢到大扫除,她们争着帮公公、婆婆擦窗子、掸屋顶,挑重活做。星期天那个媳妇买了鱼和肉,也总是先端给公婆吃。两位老人对小辈也分外体贴。婆婆晚上事情少,她主动照料孙儿、孙女洗足、睡觉,让媳妇们放心去开会、工作。乐玉兰五十三岁了,学习文化还是非常积极。她常常对孩子们说:将来你们长大了,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奶奶还要给你们写信哩!但是,老人的记忆力毕竟比较差,二媳妇赵秀月就主动帮助她学。现在,乐玉兰已经能写简单的便条了。
夫妇关系也不同了。过去丈夫回家来,妻子谈的尽是些家务琐事,丈夫不感兴趣;丈夫谈起外边的生产,妻子不懂,搭不上去。彼此虽然相亲相爱,终究有些隔膜。如今丈夫、妻子成了生产上的战友、同志,有了共同的理想。三媳妇傅金娥搞技术革新,丈夫李新德常常帮她出主意,有时两个人商量到深夜。现在,傅金娥已经实现了三十多项革新,当上了全市的“三八红旗手”。二儿子李铭海还指导妻子学习“支部生活”,帮助她从政治上提高。
以前无论婆婆、媳妇都不大懂得社会主义是什么意义,而现在,她们也要和丈夫、儿子比生产、比干劲、比对社会主义的贡献。有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谈谈怎样做好份内的事情,彼此勉励督促。今年春节前,公公、婆婆、三个儿子、三个媳妇,都得到了跃进奖,全家满堂红。
出土的宝石
张家宅的妇女,今天已经不再是处于附属地位的
“家庭妇女”,而是女工人、女干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行列中的光荣成员。
集体是一个大熔炉,妇女们在共同劳动和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迅速地成长起来了。过去连机器也没有摸过的,现在成了优秀的生产能手、革新闯将;过去见了男人一开口就脸红的,现在能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做报告;六年前还是文盲的,现在当了业余中学的校长……。不少人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共产党。几十个妇女当选为区、市或全国的“三八红旗手”。
朱琴,这位三个孩子的妈妈,两条辫子垂在胸前,乍看还带三分孩子气。过去,她因为家务的牵累,终日扳着脸孔,不见一丝笑容,人们背后叫她“神主牌”。自从参加生产,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仅生产上先进,在文娱活动中也相当活跃,人们给她换了个绰号叫
“蜻蜓姑娘”。她现在是生产管理委员会的主任,指导着张家宅的全部生产组织,写总结、做报告,组织群众竞赛,样样出色,她和群众的关系很好,组员有了什么问题,常常来找她。朱琴在工作中还善于发现先进,看到谁有了一点突出的事迹,就马上表扬,带动整个工作前进。
技术革命的风暴卷进张家宅,组织起来的妇女不仅飞快地掌握了技术,而且勇于革新技术。一年来,她们实现了一千三百多项革新。不仅生产闹革新,烧饭、洗衣闹革新,就连打扫卫生、看护孩子也闹革新。在张家宅访问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检验避雷器的土制万能电;看到一架电风扇的小马达接上一根转轴,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过去一天工作量的绕锡丝切割机;还看到半小时洗四十件衣服的电动洗衣机。在食堂里,切菜机、淘米机、洗碗机、洗菜机……开始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效率提高一倍、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多么惊人的创造,多么巨大的力量!过去有些人常常把“愚昧无知、保守自卑”这一类落后概念和“家庭妇女”联系在一起,现在到张家宅看看,人们就会发现,她们不仅不是这样,而是聪明得很,能干得很!一旦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她们身上那多少年来被压抑的智慧才华就像出土的宝石,射出奇光异彩。
× × × × 
张家宅的居民深深地懂得,是共产党,是毛主席给了他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而现在,还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更大的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还在前头。张家宅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张家宅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