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延平公社各项事业扶摇直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18
第7版()
专栏:

延平公社各项事业扶摇直上
创建工厂两百多个,一季度产值接近去年全年产值
居民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全社涌现五百多先进生产者
本报讯 在1958年大跃进中诞生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人民公社,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它在迅速发展城市生产建设、组织集体生活等方面,都显示了伟大的生命力。
延平人民公社有三个管理区,包括二十个居民委员会、一个农场和一个畜牧场,社员共六万八千多人(包括南平地市委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公社建立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陆续办起两百三十一个小型工厂。这些工厂生产内容多种多样,服务范围极为广泛。有为大工业服务的机械修配厂、建筑材料厂、林产化工厂和其他各类加工厂;有为农业服务的农具、农药和板车厂;还有为人民生活及出口服务的芳香油、刺锈、竹帘、针织、缝纫等加工厂。由于社办工厂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够广泛利用当地资源和废料旧料,在生产中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有力地支援了生产建设。建溪水电站水库工程全面动工时,需要大量的洋镐柄、锄头柄和各种铁钉,当时外地供应赶不上,社办工厂就担负起这项生产任务。单是洋镐柄就突击赶制出十二万根,保证了这个工地的正常施工需要。社办机械修配厂积极为第二机器厂生产各种机器配套零件、铸件和锻件。许多社办工厂还大量生产各种生活日用品,供应居民生活需要。去年光是已供应到市场的日用商品就有一千三百九十二种、一百四十七万件。据公社统计,单是去年办起的六十二个工厂,一年中就生产了三百一十三万多件产品,总产值达到一百二十一万元,比公社化前增长十五倍,相当于195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二点四倍。今年随着社办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更是扶摇直上,第一季度就完成工业产值一百一十五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9%,接近于去年全年产值。公社副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后,全社二百八十一个农户在公社职工和居民协作支援下,大闹革新,大搞生产,去年就生产了六百四十万斤蔬菜,饲养了一千二百多头猪、一百七十五头奶牛,日产牛奶五百多斤,并且种植果树三万九千多株,造林二千多亩。
在组织发展生产的同时,公社又组织居民社员大办集体福利事业。到目前为止,全社已办起公共食堂六十三个,使98%的街道居民都参加了食堂。这些食堂根据“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照顾特殊、便利群众”的原则,做到“三热”(菜热、饭热、汤热)、“六有”(饭有干有稀,菜有荤有素,有汤、有开水),品种多样,既照顾生产战线上职工的需要,又照顾在食堂吃饭的孩子们的需要。为适应集体生产的需要,这个公社还组织社员办起四十二个托儿所和幼儿园,收托了一千五百二十个儿童,并办起二十三个服务站,十七个食堂服务部和四十六个服务小组。社会服务项目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修补服务组,补衣服、补鞋、修补家具用具;第二种是专业性服务组织,如临时托儿所、简易治疗所;第三种是家务劳动服务组,主要是上门服务、洗衣、挑水、照顾病人、照顾产妇、为产妇代买东西等;第四种组织是经营代办业务,主要是代售邮票、书报、代办伙食、代办户口等。
公社建立以后,随着生产、服务事业的发展,街道经济面貌和居民精神面貌都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妇女是“从早到晚三件事,洗衣煮饭抱孩子,针线花布零用钱,全靠丈夫和孩子”,政治上经济上都没有地位。参加生产建设后,她们被埋没的智慧放出了光彩。去年年底评比,全社就涌现出五百三十五名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居民的储蓄去年比1958年增加一倍。购买力也有很大提高。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更快了。现在全社已办了九所小学,入学儿童达一千五百五十二人,并建立三十四所业余文化学校和三所业余师范。
(附图片)
读报——城市人民公社小景 吴强年(木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