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阅读
  • 0回复

回汉兄弟在公社大家庭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18
第7版()
专栏:

回汉兄弟在公社大家庭里
高庆琪
在青海省西宁市清真巷人民公社的缝纫厂、被服厂、针织刺绣厂里,人们可以看到回族和汉族的男女工人们,在一个车间里并肩劳动、互相传授各种技术,彼此关心得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建设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教徒弟
在公社制鞋厂的车间里,一百多个女工人正在忙碌地制作布鞋,并熟练地绱鞋、纳底、扎口。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以为她们都是老制鞋工人。其实,不久前她们还是家庭妇女呢。这些工人制鞋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回族制鞋工人谭国英热情地教徒弟是分不开的。他在清真巷人民公社成立前,一直在街道上零星给人家修鞋、补鞋,技术相当熟练。公社成立后,他就来到鞋厂。刚开始时,鞋厂只有几十个工人,都是家庭妇女,都不会制鞋,当时,鞋厂党支部为了使全厂工人技术水平很快提高,提出了“包教保学,师傅带徒弟”的号召。谭国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想尽一切办法教新工人掌握制鞋技术。一个名叫吴桂珍的汉族女工,刚进厂时,拿起锥子丢了针,拿起针又丢了锥子,谭国英就坐下来亲自操作,让吴桂珍在一旁细心看,一个星期后,吴桂珍就学会了制鞋技术。过去她两天才能纳一双鞋,现在一天就能纳三双多。
谭国英在教新工人制鞋时,总是要求大家要眼快,手勤,专心听讲。每个星期他都要分别给纳底、绱鞋、切粘三个车间的一百八十多工人讲一次课。在他的耐心帮助下,现在,全厂的回、汉族工人已有90%以上的人都从生手变成了熟手,每天可生产二百多双布鞋,供应市场需要。
亲如一家人
原来清真巷二十七号院内居住着五户回族和一户汉族。汉族人名叫李耀亭,在中医门诊部当医生。有时,当他下班回来,就发现屋子里的水瓶已经灌满了水,还放有蔬菜。一打听,才知道这都是同院的回族老奶奶马应全替他办的。这个院子里的回族男女青壮年有的在公社矿石厂工作,有的在缝纫厂做工,一到白天,就剩下老人和小孩,院子里的一切事情都由老年人担负起来,小孩子吃饭、喝水、睡觉用不着在外工作的人担心。李耀亭还经常给回族小孩看病,有时从门诊部回家时把药给买了带回来,还给小孩熬药、喂药。
这个院子里的人上班或上街时,都不锁门,从来没有发现丢失过什么东西。虽然居住着五户回族和一户汉族,但从未吵过架,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一样。正如同那位中医李耀亭所说的:“我上班时,就没有为家务事操过心!”
这个院子里的卫生做得很好,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室内明窗净几,一尘不染,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互相拜年
人们都知道,回族有自己的节日,不过汉族的年节;汉族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回族的尔德节。但在公社化后的清真巷,却出现了回族和汉族互相拜年的新气象。
公社被服厂共有二百一十八个工人,除了二十七个汉族工人外,剩下的都是回族。女厂长罗秀英也是回族。去年春节时,罗厂长和回族工人古玉芳、马香兰等人,买了茶叶、饼干、肥皂、袜子等礼物,到汉族工人林发梅的家里去拜年。
在清真巷里的回族人民中经常有这样一种亲切的说法:清真巷内80%以上都是回族,回族要从各方面照顾汉族。
去年3月,林发梅得了感冒,躺在家里,不能到被服厂上工。回族厂长、车间主任轮流去看望她,问寒问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