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工农群众扫盲运动的新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18
第7版()
专栏:

工农群众扫盲运动的新任务
吉林省委书记 富振声
入春以来,吉林省群众性的扫盲学习运动和业余教育,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密结合当前工农业生产持续跃进的大好形势,已经出现了“巩固起来,坚持下去,提高质量,继续发展”的新局面。全省十六个人民公社、二百四十五个管理区和十八个城市街道、二百八十四个厂矿企业全部扫除青壮年中的剩余文盲,实现了无盲公社和无盲厂矿的历史任务。这是吉林省人民的大喜事,正如脱盲后的群众在诗歌中所写的那样:“党的恩情真伟大,教的哑叭会说话,文盲也能睁了眼,奇迹处处开红花。”这是文化革命的伟大胜利,党的教育方针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伟大胜利。
吉林省出现这样一个群众扫盲运动的新高潮,完全不是偶然的。它是在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大跃进的基础上,随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潮而形成的。现在工农业生产是持续跃进的局面,技术革命运动正在深入发展,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普遍地开展起来。工、农群众对文化翻身的要求更为迫切了,这对于继续深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我们应当抓住当前的大好形势,因势利导,把群众性的扫盲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力争在1960年内基本实现无盲省。同时,扫盲必须与业余高小紧密衔接,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必须做到凡是脱盲的而又有条件学习的一律进入业余高小班。这样做,一是为了巩固扫盲成果,二是为了扩大与发展这个成果,普及业余初等教育,继续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为普及业余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打下基础。
今年基本实现无盲省的任务是艰巨的,但也是可能的。我们现在有了一批实现无盲人民公社和无盲厂矿企业的典型例子,他们给所有尚未脱盲的公社和厂矿树立了榜样,可以吸取别的单位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了。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全部扫除剩余文盲,实现无盲公社、无盲厂矿、无盲县、无盲市、无盲地区乃至达到无盲省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问题是要认真学习他们的经验。这就是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结合生产,统一安排,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和“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机动学,力争不间断”的原则,并且普遍地推广注音扫盲的先进办法。这些就是他们的共同的普遍的经验,可以应用于一切扫盲的地方。
现在来看,上述经验已经运用到全省大多数的城乡人民公社和厂矿企业中,相信不久将会相继实现无盲的任务。
吉林省现在还有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扫盲和业余教育没有搞得很好,扫了几年文盲,但成绩并不十分显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主要原因,不过是:第一,生产与学习分家,抓了生产就忘了学习,或者生产一忙,就停止了学习。他们不是按照中央指示的“结合生产,统一安排”的精神办事,而是按照相反的精神去办事;第二,不是始终一贯地抓紧领导,而是“一轰、二空、三松”,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第三,对于新鲜事物缺乏敏感,或者对于新经验学习推广的不够有力。有了这样三条原因,就难于搞好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了。应当认识到扫除文盲和普及业余教育是个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没有雄心大志,缺乏革命干劲,是不能出色地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的。
事实证明中央的指示是十分正确的,只要我们坚决去做就能做到。是不是“扫盲学习不能结合生产”了呢?是不是“安排不过来”了呢?错了。问题不在于不能结合生产,而在于不去结合生产,这一点在已经报捷和将要报捷的人民公社和厂矿企业党委的同志们是结合得恰当的。问题不在于安排不过来,而在于安排不安排,这一点在已经报捷和将要报捷的人民公社和厂矿企业党委中,有的根本不存在,有的开始是存在的,但是,很快就解决了。举例来说,在德惠镇那里,开始的时候是有这个问题的,但是党委采取了革命的态度,连续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各单位领导干部会议和全民向文化进军的动员大会,进行了“讲(学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反(在学习中的右倾思想)、辩(生产忙能否学习,扫除文盲可不可以高速度)、表(表示决心、制订规划)、比(干劲和行动)”这样有力的思想教育工作,问题很快地得到了解决。
所谓“安排扫盲和业余教育就会影响生产”,那些已经报捷的公社和厂矿的情况又怎样解释呢?难道在一些地方忙在另一些地方就不忙吗?其实客观条件似乎都没有多大的差别,应该从主观能动性上去寻找答案。在这些无盲公社和无盲工矿那里,忙也罢,闲也罢,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统一安排,全面部署,结合生产,坚持学习。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真正做到了“四季常青”。这里不妨列举大安县两家人民公社的例子来说明,他们那里共有农民青壮年文盲四千八百一十人,现在全部扫除文盲,并且全体参加了各级各类业余学校学习。他们扫盲运动进展之快,成绩之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公社党委在总结生产跃进的经验中,正确地指出:开展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过去该社新安管理区的群众说:“黄土岗,不打粮”,每公顷最多不过产四石粮。而1959年由于群众在业余学校学习了“农业技术课本”,根据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进行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深翻细作、加肥加水和加强田间管理,结果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八石一斗,粮食翻一番。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全社创造与改制了二百多件新式农具。其中两家管理区社员孙长富在脱盲以后,积极钻研技术,创造了马拉割槎机,不仅解除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提高工效达五倍之多,现已在全社推广。群众在提高文化以后说:“脑筋开了窍,经验到处跑,人人钻科学,技术大提高”。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坚决贯彻执行“结合生产,统一安排,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和“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机动学,力争不间断”的原则,把工农群众的扫盲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力争今年基本实现“无盲省”的光荣伟大任务。
为了在1960年实现无盲省的这一光荣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现在起,必须在全省普遍推广注音扫盲的经验。推广这个经验,对于吉林省在1960年完成扫盲任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注音扫盲的重大作用,正如中央指示的那样:“解决了扫盲运动中的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消灭了扫过盲又大量回生的现象,另一个是保证了认识一千多字的农民可以无师自通地阅读注音书
报,在自习中不断增加识字的数量。这就大大便利和加快了业余高小的工作,并且使农村读书成风,真正表现出了农村文化高潮到来的气象。”现在吉林省许多人民公社和厂矿企业推广了这个经验,凡是利用注音进行扫盲的,都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在短时期内扫除了大批的青壮年文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验证明,注音扫盲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巩固与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是加速工农知识化的捷径。永吉县岔路河人民公社南崴子管理区,就是用注音扫盲的办法,扫除了长期以来不能扫除的文盲。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达到扫盲标准之后,就可以不受识字数目的限制,大量阅读注音读物,练习写作;就可以无师自学,举一反三,互教互学,从而使群众性的学习运动更加容易广泛地、持久地开展起来。注音扫盲是个新东西,它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开始不会一下子就被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和接受的。在推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遇到各种保守思想的抵触和旧习惯势力的反对,但是新的战斗任务要求我们非推广不可,于是多快好省同少慢差费的两种思想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实行政治挂帅,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注音扫盲的经验就一定能够推广起来,新生事物就一定能够战胜旧的事物,在党的扶植下迅速地成长起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在加强党的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工农业余教育的原则,普遍推广注音扫盲的经验,结合当前的工农业生产,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鼓足革命干劲,在1960年内基本实现无盲省的目的就一定可以达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