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东学上海 西赶南京 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江苏各城镇开展竞赛力争上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19
第6版()
专栏:

东学上海 西赶南京 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江苏各城镇开展竞赛力争上游
本报南京18日电 江苏省无锡、常州、苏州三个市倡议“东学上海、西赶南京”的城市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正席卷全省各个城镇的各行各业。
这个竞赛是无锡、常州、苏州三个市于4月中旬联合倡议的。这是两年来城市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的继续和新发展。早在1957年年底开始,无锡、常州、苏州三市之间的竞赛就搞得热火朝天。今年来,在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全省的许多中、小城市更是跃跃欲试,立志要攀高峰,要向全国工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上海学习,誓与南京比高低。因此,当三个市发起开展
“东学上海、西赶南京”的竞赛运动的倡议以后,犹如燎原之火,立刻得到徐州、南通、镇江、扬州、淮阴、新海连等市以及广大城镇的热烈响应。各市人民在“全年看谁夺冠军,二季度先来比个高低”的豪迈口号鼓舞下,大搞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原材料增产节约;继续猛攻“四化”;围绕夏收夏种全力支援农业,形成了一个龙腾虎跃的气势磅礴的竞赛新高潮。
“学上海心似钢浇,赶南京志如铁坚”,苏州市一些小厂的工人们说得好:“别看我们厂子小,龙心虎胆志气高,学习上海赶南京,英雄还得看今朝!”常州市电子仪器厂选择了全国红旗厂——上海沪光科学仪器厂作为竞赛对手,现在已超过平均每天试制两个新产品的竞赛指标。无锡市的机械工业职工提出向上海学“高精尖新”,赶南京生产翻番,力争在年内使柴油机、精密磨床、通用机械等跃居全国第一流产品行列。
这一场竞赛,又为目前正在全省深入发展的技术革命运动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工厂为了更好地学上海、赶南京,一面继续大搞“四化”运动,一面把已有的经验配套成龙,普遍推广。常州市江南钢缆厂奋战四十八小时,就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半机械化,达到“一厂顶二厂,一人顶七人”,全厂生产翻一番,还抽出三分之二的人力建设新车间。
苏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个集体闹革命的运动。从按系统按区,同行业同工种集体闹革命发展到跨区跨行业的集体闹革命,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了共产主义大协作。采取各行各业“攻坚战”猛攻薄弱环节,全市出现了七个行业、十三个工种,一万四千多人一齐摆脱手工劳动的局面。全市已有五十一个工厂实现一厂顶一厂半,四十七个厂实现一厂顶二厂,三十多厂实现了一厂顶三厂以上。常州市开展了支援农业大提前大超额运动,这个市主要支援农业的产品如内燃机、农业用泵等均已提前和超额完成。
在一片追赶声中的上海和南京市的工人们,也是情绪振奋,他们敞开了共产主义的胸怀,热情地伸出了友谊之手,决心与江苏省各城市携手跃进共攀高峰。上海纺织工业部门组织了一个三十多人的代表团,包括工厂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国著名的细纱能手黄宝妹、李素兰,织布能手钱芬娣、刘兰英等在红五月的第一天,特地赶到无锡送经献宝。他们分成六个小组,深入各厂传授和交流纺、织、丝、毛等生产技术经验和大办子厂、大搞综合利用等经验,上车进行操作技术表演。并和这些厂的先进生产者相约挂钩,互相帮助。全国纺织工业模范小组、上海国棉二厂裔式娟小组和全国先进集体、苏州苏纶纺织厂汪兰英小组订立了竞赛合约。裔式娟和汪兰英曾在全国群英会上交流过经验。这次当汪兰英带领小组里的值车能手史金秀和落纱能手张惠芬前往上海“取经”时,裔式娟无私地介绍了小组管理工作经验,小组工人并进行现场表演,当场帮助苏纶厂解决了两个重大的生产关键。南京全市人民在边帮、边学、边赶的竞赛浪潮中,也决心和全省的兄弟城市一道,并肩学上海,共同创奇迹,携手上北京。
目前,这个全民性的竞赛运动还在继续发展,它将与江苏农村中正在蓬勃开展的“苏北鼓劲赶江南,江南更上一层楼”的竞赛运动相配合,汇成两股巨大的革命洪流,为促进和保证实现19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立下丰功伟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