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乌鲁木齐红山公社迅速成长 根据多民族特点组织生产建社不到一个月已经百业兴旺 每天生产上百种产品支援了地方国营工业满足了市场需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22
第7版()
专栏:

乌鲁木齐红山公社迅速成长
根据多民族特点组织生产建社不到一个月已经百业兴旺
每天生产上百种产品支援了地方国营工业满足了市场需要
本报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红山人民公社,成立以来不到一个月,大办工业和集体福利事业,使这个过去比较贫困的居民区里出现了百业兴旺的局面。
红山人民公社是一个多民族的,以街道居民和职工家属为主的人民公社。这个公社在建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在过去大办街道工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五十七个工厂和生产组,并办起四十六个服务站和食堂、托儿所等集体福利组织,有一千三百多名汉、维吾尔、回、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妇女摆脱家务牵累,参加了各项生产和工作。
红山人民公社紧靠乌鲁木齐河东岸,有六千多户,三万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是街道居民和职工家属,包括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十二个民族。这里原来是一个纯消费的、比较贫苦的居民区,1957年全区没有一个工厂。1958年,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和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街道居民办起了模型制造、印刷、油漆、木器等十个小型工厂和一些服务组织,有三百多居民参加了生产。到去年年底这些街道工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七万多元,积累资金达一万三千多元。随着街道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一些国营工厂在附近兴建起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走上了生产的岗位。她们参加生产之后,迫切要求举办集体福利事业,摆脱家务牵累。在这种形势下,街道党组织领导群众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在今年4月27日正式成立了乌鲁木齐市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红山人民公社。
红山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本着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方针,并根据当地在过去工业很少、贫苦居民较多和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因陋就简大办多种多样的小型工厂和服务性行业。社办工业大部利用大工厂的废料、边料进行生产,并且把支援大工厂生产,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公社除了组织劳动力直接到大工厂参加生产外,还和大工厂建立协作关系,为大工厂制造零件或加工半成品,公社的几十个小工厂每天生产出上百种产品,包括附近大工厂急需的铁、木工具,机具模型以及砂纸和市场上畅销的花帽、童鞋等。地方国营东风制鞋厂由于设备和人力不足,不能大量生产童鞋,公社就抽出五十名劳力,专门成立了两个为东风制鞋厂服务的童鞋加工厂。公社办的螺丝加工厂,承包了地方国营机械厂的全部螺丝加工任务。在建厂二十天中,就向机械厂供应了三万多套螺丝,使机械厂能够抽出技术力量去加强主要工序和薄弱环节。成立不到一个月的社办铁工厂,已经为大工厂供应了约五百件器具和半成品。
社办工业由于生产项目多,使居民都能发挥自己特长,大大便利了家庭妇女参加生产。现在,全社一千三百多名家庭妇女,都参加了各种生产或工作。有裁剪技术的家庭妇女被分配在缝纫厂,年老体弱的参加了糊火柴盒、收购和清扫街道等轻微劳动。在组织生产时,公社还适当地照顾了各民族的特长。例如维吾尔族居民打铁的多,公社就把他们安排到铁工厂,擅长绣制花帽(维、哈等族人戴的一种便帽)的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族妇女,大都参加了制帽厂的工作。其他像织口袋、打毛线等项生产,也分配给有传统生产习惯的民族。这样,既满足了各民族对市场的需要,也充分发挥了各民族社员的不同特长。
各族社员在全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白手起家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公社新办起四个食堂,都是群众自己动手在一两天内建立起来的。各项集体福利事业的兴办,使全社85%的家庭妇女摆脱家务牵累,走上了生产岗位。过去不出户门的二百一十三名维吾尔族妇女,现在也成了各项生产中的积极分子。公社办的各个服务站,服务项目达二十多种,大大便利了职工和居民的生产、工作和学习。
各民族社员在集体生产和生活中关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许多团结、互助、互相学习的新气象。在螺丝厂工作的十六名维吾尔族妇女,公社成立前很少和汉族妇女来往;参加螺丝厂生产后,她们主动要求同汉族妇女分在一班工作,一方面互相学习语言,一方面向汉族妇女学技术。在工作中,她们互相帮助,下班一起回家,结成了亲密的朋友。人们在公社的各个工厂和服务组里,每天都会看到各族社员在一起愉快地劳动,互相讨论着生产和工作,真正结成了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