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郑州西太康路公社工业纳入国家计划 生产发展一月顶一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25
第7版()
专栏:

郑州西太康路公社工业纳入国家计划
生产发展一月顶一季
本报讯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西太康路人民公社从解决原料、销路入手,合理调整了各个社办工厂,使生产迅速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一年多来,全社工业面貌日新月异,产值连续翻番:今年第一季度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4月份的总产值,又超出今年第一季度四万多元,从而获得了“一季顶一年,一月顶一季”史无前例的大发展。
西太康路人民公社,是以一百零五条自然街的街道居民为主组织起来的。在1958年7月全民大办工业高潮中,街道居民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便创办起来一千零六十三个工厂。但是这些工厂规模很小,每个厂一般只有三、五个人,不仅住处分散,管理困难,在原料、销路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整顿提高,使生产尽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调整过程中,公社党委先后和郑州市国家计划部门、商业部门以及各有关国营、地方国营大厂挂勾,掌握了市场供求和原料来源等的情况规律,分别采取以下五种方法对所属各个工厂进行整顿:
第一,对原料充足、产品销路广阔的一些工厂,如小五金厂、硫酸厂和各种小百货厂等进行合并、扩建,配备了领导骨干,建立与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也给予了适当支援。
第二,对公社从未生产过但市场上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又愿意提供大量原材料的一些产品,如轴线、划粉、电石等,公社党委便立即派人到外地外厂学习生产技术或请技术人员,积极筹建新厂或在一个工厂内增设新的车间。
第三,对产品销路好,但是材料来源有限制的一些工厂,如鞋厂等,基本上维持原状,按照计划供应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并积极寻找代用品,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生产。
第四,对受季节限制的一些工厂,如被服厂等,或偶而遇到原料或销路等方面的困难,但有长远发展前途的一些工厂,如竹器厂,公社党委便使这些厂在淡季或碰到临时困难的时候,采用流动服务,分散下乡寻找生产门路或暂时改作其它产品等方法,维持生产,并积极扩大生产。
第五,对少数原料困难、销路不畅、发展前途不大的工厂,便停止生产,并把人力物力转移到迫切需要的工厂。
经过合理调整,到去年年底全社已由最初的一千零六十三个小工厂,合并成为七十五个数十人以至数百人的大工厂。这些工厂大都通过各种形式和国营工业、商业以及国家计划部门,建立了加工、包销等紧密的联系。原料来源属于国营工商部门来料加工的占59%,属于利用大厂下脚料、废料的占9.5%,其它为公社自产自筹原料;80%以上的产品,由国营商业部门统一包销。例如化工厂制造肥皂的原料,是由市轻工业局调拨,生产计划也由市计划部门制定;轴线厂生产轴线需要的棉纱,由市商业局供给,生产计划是省计划委员会下达的。这样全社社办工业,从原料到销路便迅速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
在和国营工业、商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加工包销的关系后,西太康路人民公社社办工业不仅得到了上自钢材、化工原料、棉纱棉布、绸缎,下至废铜烂铁、下脚料等充足的原材料来源,在生产设备、技术指导等方面,也受到了国营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援。一年多来,全社社办工业利用大厂下脚料、废料生产了二百多种小百货、小五金产品,如裤勾、发卡、顶针、绣针、鞋绊、鞋掌、纸箱钉等,满足了广大人民生活上的需要;还生产了各种机械零件、烧碱、硫酸、电石等大量产品,供应了工业生产。
由于社办工业经过合理调整,找到了切合社会需要的各种生产门路,许多小工厂在短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兴隆昌盛的大工厂,资金积累成倍增加,设备不断完善,工人文化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为了尽量满足社会上迫切需要的、品种复杂的大量的工业用品,从今年2月份起,西太康路人民公社又吸收了六百四十四人,创办了十六个工厂,工人增加到三千八百八十四人(其中80%以上是家庭妇女)。加上生活福利方面占用的人员,全公社范围内所有的整、半闲散劳力,已经接近全部参加生产。
在生产任务成倍增加,劳力奇缺的情况下,一个群众性的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公社各个生产、生活部门。今年以来,全公社参加技术革新的人数已增加到三千五百六十人,共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五万九千多条,实现重大革新一百六十三项,节省劳力五百七十人,节约资金二万五千九百多元。随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开展,又使许多工厂接受了更多的新的生产任务,扩大了工厂规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