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五月扬中到处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27
第6版()
专栏:江苏通讯

五月扬中到处红
本报特约通讯员 洪滔
红5月,走到扬中,到处是红。跃进门上悬着大红标语:“总结丰收经验,挖掘增产潜力,鼓足更大干劲,必争三麦千斤”;田野里到处插着大红旗,人们正在抢收金光灿灿的“扬中红”小麦;在县委办公室里,不断收到来自各公社、大队的高产大红喜报。县委秘书应接不暇地统计着:
这个社脱粒五十亩“三月黄”麦,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那个社脱粒一百亩“扬中红”,平均亩产五百八十斤……。一张张的大红喜报,揭示了曾经高举三麦高产红旗的扬中县,今年又获得更大丰收,高产红旗将在扬子江中越举越高。
在丰收的日子里,到处是喜气洋洋,连扬子江水也仿佛在沸腾欢笑。四面环江的幸福公社,社员站在高大的麦垛上堆麦时,都能看得见江心里的轮船。社员们望着遍地丰收的麦子,情不自禁地唱道:“高产一浪赶一浪,金黄麦子像长江……”。
这回亲眼看到了
在开镰收割时,对于今年麦子究竟长得怎么好,估计每亩能收多少?成为一些老年社员的议论中心。三茅公社有一个已经四、五年不参加劳动的七十来岁的吴奶奶,她成年躺在家里不出门,对公社化以后的许多新变化,都是听的多见的少。这次听别的老人告诉她,一亩麦子好收六、七百斤,她总是有些将信将疑。为了亲眼对实,她就决心下田,见见世面。可是,小队干部见她年老,不让她下田。她说:“麻雀虽小,翅膀也好搧搧风呀!。”干部劝阻不住,只好陪她下田。她见麦子这么好,兴奋地割了几把麦,抬起头来长长地呼了口气说:“好啊,这真是一亩收六、七百斤的麦子!你看,穗就像马尾,麦秆就像芦柴,连蛇也进不来。我割了几十年麦,从来没有割过这样厚、这样硬的麦。公社化的好处,这回亲眼看到了。”
山东来客
扬中县卫生院院长的公公宫学录,是山东莱阳县姜疃公社的社员,远道来扬中探亲。这天,院长下田割麦,他也跟了一道去割。走到田里,看到那圆滚滚、胖墩墩的麦穗,就惊叹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麦,长得真齐整!”他一面帮助扬中人抢割麦子,一面跟扬中人交流三麦丰产经验。他把扬中经验跟自己公社作了个对比,他说:咱们山东老早就听说扬中人会种麦,这两年也在学扬中、赶扬中。不见不识,这次来到扬中学到两大经验:头一条是,咱们北边喂肥不如扬中多,特别是北边喂干粪,肥效要跑;扬中喂水粪,肥效不跑。第二条是,咱们北边麦田管理不如扬中细,花细工才能出高产。”
又是全县第一早
5月21日傍晚,从油坊镇到三茅镇的一条公路上,人们排成了一条龙,扛着红旗,敲着锣鼓,正在大一车、小一车,大一担、小一担地运送国家征购粮。这支送粮队伍是油坊公社同乐大队的。附近的三茅公社干部看到了,就连夜开会,商量着在第二天也抓紧脱粒,提早送粮入库。同时称赞油坊公社的干部和社员:“他们去年送粮入库全县第一早,今年想不到又是全县第一早。”
县委书记和老师傅
今年三麦才登场,县委第一书记朱维中又在考虑明年的生产了。他特地赶到八桥公社,找他的老师傅黄美善,在他们合种的一块试验田里,研究总结今年的三麦丰产经验,准备提出明年更大跃进的规划。
这块试验田一共是三亩一分,平均亩产六百九十斤,如果不是被今年春雪压倒30%以上的麦苗,就可能亩产千斤。朱维中同志曾经通过这块试验田指导着全县的三麦生产,现在又通过这块试验田摸索出三麦高产更高产的经验。他和老师傅谈了很久,得到的主要经验是:双层基肥一次下;穗选、粒选“扬中红”良种;从种到管、从管到收,一直啃住季节。这位县委书记在田头进行初步总结后,紧握着老师傅的手,恳切地问:“老黄,你看我们扬中县如果狠狠抓住这几条丰产经验,特别是把肥料搞上去,明年能不能再来个大跃进?”黄美善,这位思想进步的老农笑嘻嘻地说:“能,能!我们保证听党的话,一定把扬中的三麦高产红旗越举越高。”县委书记和老师傅相对地微笑着,从他们的微笑里,充满着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