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街道工业的一朵鲜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27
第7版()
专栏:

街道工业的一朵鲜花
本报记者 施希仁 叶世涛
在上海南市区的保安路上,有一个家庭妇女办的红星熔炼翻砂工场。来自工厂的炉灰、垃圾、下脚在这里经过综合利用,变成闪闪发光的铜锭、铝锭和晶莹透明的化工原料硫酸锌,又运出去支援工厂的生产。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朴素和简陋。厂房是几间瓦房和几个芦席棚,没有庞大复杂的机器,也看不到精密的化学仪器。在五个石臼的旁边,一些妇女像舂米一样,把工厂送来的炉渣捣碎。不几步远是个水池。妇女们在这里洗去混在这些碎块里的垃圾、渣滓。经过再次研磨、漂洗,出现了闪闪有光的铜粒。熔炼间里炉火熊熊,几只小坩埚每隔二小时就浇铸出一批铜锭。工场的另一角是新建的化工组。炼过铜的垃圾送来进行第二次回收。这里放着许多大缸小坛,里面的垃圾和硫酸起了化学变化,变成黄绿色的液体;灶头上的瓷盆里热气直冒,正在进行浓缩;几个缸上架着纱布做的大口袋,过滤后的液体缓缓滴进缸里。这就是硫酸锌溶液。化工组的工人同样都是妇女。
红星熔炼翻砂工场从成立到现在正好一年半。1958年大跃进中,保安路一带的家庭妇女,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全民炼钢运动。在集体炼钢劳动中受到锻炼和教育的妇女们,坚持着不愿散伙,要求继续搞生产。她们说:“工人农民都在大跃进,我们那能光在家里烧饭,带孩子,坐着看人家建设社会主义!”生产什么呢?妇女们看到附近有些铜厂、锁厂倒掉的垃圾、炉灰里夹杂着铜屑。铜,这是多么宝贵的工业原料,要是把它清理出来对国家建设该有多大用处啊!凑巧这些妇女中间有几个以前淘过铜,略微懂得一些回收的技术。大家一商量,决定办个熔炼场。地区党组织热情地支持她们,帮助她们跟工厂挂钩,她们就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着手筹办起工场来。开初时候,空地上只有一间破芦席棚。但是,困难没有把她们吓回家去。妇女们干劲冲天,接连三次写大字报向党表决心,提出苦战两个月不拿一个钱,为熔炼场打好基础。
在炉灰垃圾中回收铜,要经过筛、冲、淘、研、炼等几道工序,这是一种并不简单的生产。需要筛子、石臼、坩埚、缸、煤等设备和材料。但是她们只有两只石臼和三只破缸。怎么办?买吧,一来缺乏资金,二来有些器材一时也不易买到。妇女们决心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她们用碎瓦片、碎火砖砌起一个熔铜的炉灶,借来几只破坩埚修修补补将就着用,又从煤渣里拣些“二煤”当燃料。没有筛子、箩筐,她们从家里拿来了筛子、木桶;没有鼓风机,就向附近工厂借用,工厂白天用,她们晚上炼。淘铜没有水,她们挖了个池塘,把阴沟水引过来。那时正是冷天,许多人敲破冰赤着脚在水中淘铜。逢到雨天,一个人撑着把大伞,让其他人操作,生产从来没有间断。一个多月以后,这个简陋的工场终于炼出了一块三十多斤重的铜锭。从此,她们边学边干,技术逐渐熟练,产量也随着提高。
但是,勇于不断革命的妇女丝毫也不满足这一点成就。“炼过铜的垃圾里还有什么有用的东西?”今年3月份,她们把这道新课题提出请教上海化工原料采购供应站。对方热情支持,帮助化验,在确定里边含有铜、锌、镍等金属以后,派来了技术员,传授提炼的技术。妇女们在一个晚上办起了化工车间,经过不断的试验,逐步制成了硫酸锌、硫酸铜、氧化铜、醋酸铅等七种化工原料。现在这个工场每天能回收一吨左右原铜,提取将近一吨的硫酸锌,还经常接受铝器厂的加工任务,把废铝屑炼成铝锭。一年多来,她们从垃圾废料中回收的原铜有一百三十多吨,加工的铝锭也有二十多吨,为国家创造了六十多万元财富。随着生产的发展,目前工场的公共积累已有二万多元;并且添置了马达,装上了自来水,盖起了新的瓦房。组员也从开始时的二十三人增加到一百七十多人。“红星”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废品综合利用工场了。
妇女们在生产劳动的锻炼中迅速地成长起来,她们飞快地掌握了技术。过去“摸摸床头、转转灶头”,连一个化学名词都不懂的家庭妇女,现在能够提炼化工原料了。在最近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浪潮中,工场里出现了人人闹革新、个个提建议的新局面。在共同劳动中,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已经成为这里的新风气。
“红星”的发展和壮大,为上海里弄居民组织起来大办工业树立了榜样。近来,许多地区的居民纷纷前往参观、“取经”。这个工场白手起家、大搞废品综合利用的经验,正迅速在全市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