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插秧机巧夺天工 插秧机来一枝花,塘头姑娘爱上它;巧手织成绿地毯,秋后粮食挤破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28
第6版()
专栏:贵州通讯

插秧机巧夺天工
插秧机来一枝花,塘头姑娘爱上它;巧手织成绿地毯,秋后粮食挤破仓。
本报记者 柳独青 潘玉国
在今年的插秧季节里,贵州高原乌江西岸塘头公社的社员们,正像全省各地的农民弟兄一样,掀起了一场以使用插秧机为主的农业技术大革命。在大忙的插秧季节里,成百上千的插秧机下田了。不管是高山平地,还是大坝小丘,到处都传遍了插秧机逞能的故事。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插秧机是“田中宝”,说有了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我们这些“泥巴脚杆”越来越聪明了。
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有的在半个月前还在田坎上摇头,口口声声嚷着用插秧机只能“哄娃儿”,“费力不讨好”。记得“开秧门”那天,彭德珍和陈启芬等几个年轻姑娘,赶大清早就搬着两部“铜仁改良醴陵三号”插秧机来到了田边,她们手上忙着洗秧、装秧,口里愉快地唱起山歌:
插秧机来一枝花,塘头姑娘爱上它;
巧手织成绿地毯,秋后粮食挤破仓。
不想,远远地走来了塘头有名的老秧师税厅富。税厅富对自己插秧技术信心十足,去年连插秧机瞧都不愿瞧,他走近来打趣地说:“么妹,甩手栽秧多轻快,你们偏要推木盒子下田,真是骑马背包袱,多此一举。”
“机子插秧,一推就是十二窝,你老人家试试再说嘛!”
“说的真好听,搞下来还不是靠我们用手来解围。”税厅富一边说一边挽起裤脚下了田,顺手拿起一把秧,声称要和插秧机比比。只见他脚踏骑马桩,两眼直视,双手不停地插开了。不到一分钟,就栽了三十来窝。
姑娘们一看事情当真啦,马上推动机子。说时迟,那时快,不上十来个回合,就把税厅富远远地丢在后边,秧苗插的又匀又稳又整齐。大约半个钟头,税厅富自动站住了,用手捶着腰,气喘吁吁地说:“让我也来推推插秧机。”这时彭德珍把着他的手,指指点点,税厅富连讲带笑道:“今年插秧可放心了,至少也要快上个把月。”
原来,思南县塘头公社有个芭蕉大坝,几乎年年农历6月要遭旱灾。过去人手少,插秧又慢,往往要拖到农历5月下旬才栽得完。今年使用插秧机,光说赶上季节这一项,就要增产上万斤粮食。
不几天,税厅富比武服输的事越传越远,人们谈论插秧机的也越来越多。公社党委为了要使插秧机进一步地在社员心中扎下根,便随即组织社员临田参观练武,大谈特谈插秧机的好处。有人说:“过去咱们用手插十天的田,如今用机子一天就插完了。”有的却说:“光快有什么用,将来减产才犯不着哩!”
“一定增产,我们有事实作证。”芭蕉队的小伙子们直截了当地驳了过去。早在去年,芭蕉青年生产队队长、省插秧机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刘仕芬,就用插秧机和手插秧作了对比试验:在同样土质、水源、肥料相等的十亩稻田里,机插、手插各占五亩,机插平均每亩收了九百斤,比手插多三百斤。有的社员又说:“那还不是碰上的。”到底为什么能增产呢?这对绝大多数社员来说还是一个谜。公社科学技术研究所邀集了有经验的老社员当场认真作了分析,找出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机子插的秧浅又稳,一般可比手插提早三天左右返青发蔸,成熟期一致;其次是去年机插密植规格合理,每亩达二万五千窝以上,手插秧稀密不匀,一般约一万五千窝左右。常言说得好,“水清鱼见底,话透心里明”,一些怀疑插秧机能否增产的人也心服了。
世世代代用手插秧,饱经弯腰曲背之苦的人,一旦弄清了插秧机的好处,一股大制造、大推广插秧机的激流,很快就在塘头翻滚了。到处出现了“人人争当巧木匠,个个学会插秧机”的新风气。木工厂在突击制造插秧机时,公社党委书记带头当木匠,有的人彻夜不眠。现在从公社党委到小队支部书记,每人都有一部插秧机。有的家庭成了“小工厂”,夫妻双造插秧机。青年姑娘和小伙子们变成了推广使用插秧机的主力军,有的月下练武,有的梦里还在背诵着“一开二夹三插四洗五推”的插秧机操作口诀。年青的食堂炊事员李成镖,把灶里烧过的柴草灰铺在地上,用松毛当秧苗,装在插秧机上练本领,在公社比赛插秧机时,他获得了标兵称号。
当我们离开塘头公社的前一天,在刚抢收的小麦、油菜田里,只一夜功夫,就被插秧机连片地铺上了嫩绿的禾苗。真是水平如镜,行直如线,令人有“巧夺天工”之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能否认插秧机的巨大威力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