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生活的凯歌”鼓舞人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28
第8版()
专栏:剧评

“生活的凯歌”鼓舞人心
张庚
最近中国评剧院演出的“生活的凯歌”是一出反映商业工作大跃进的好戏。
这出戏很形象地把崭新的商业工作的面貌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在舞台上新出现的商业完全不是那种旧式孳孳为利的商业,而是促进生产,提高生产,为群众服务的商业。这里在党的领导下出现了许多为了群众的福利而忘我地工作着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也出现了售货员与顾客的全新的关系,亲如一家人的关系。
这里不仅仅表现了商业工作的新面貌,还表现了我们城市生活的大革命,筹备建立人民公社的活动。我们在这里看见了一幅展开的生活图景,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年老的、年青的积极分子,他们为了公社的事业兴奋地、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这里还有许多从家庭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的妇女,她们欢欣鼓舞地,但又十分辛勤地劳动着,过着她们从来没有过过的愉快的新生活。她们中间的许多人为了争取这种新生活是经过了一番斗争的。
戏里还表现了新的商业工作者热情地支援了街道人民公社的成立。这一面使得商业工作者和居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一面也促使着商业工作必须改变老办法,加速地向前跃进。而在这中间,用老眼光看问题的人就落后了,就不自觉地成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成了人们为他焦急,向他进行说服教育的对象。
这个戏虽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出场的人物虽然也很多,但是整个戏却是具有统一的面貌,那就是充沛的、鼓舞人心的大跃进的气氛。这种气氛贯串到戏的每一个方面:从剧本、音乐、导演、表演到舞台美术,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很好地为了表现这个激动人心的主题服务,从各方面把这个主题形象化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兴奋不已,他们的心随着戏的脉搏,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起来。
但这个戏却又不止于鲜明触目和有鼓舞性。它还突出地刻划了人物,像郑学红、刘春生这样的青年干部,像高霞、王永祥这样的党的基层领导,像孙主任、赵大爷以至于陈老太太这些街道的积极分子,此外也有刘保忠这样对工作虽负责、但眼光短浅没有不断革命思想的经理和他那脑筋闭塞的老伴,还有那原来属于剥削阶级的旧业主和吃房租的人如潘有才、傅桂香。这许多人物形象,有的虽然描绘不多,却都能给人一定的印象。特别像陈少舫演的赵大爷、红云霞演的陈老太太和喜彩莲演的孙主任给人的印象较深。
主要的人物描绘当然还是在几个干部和他们之间的思想斗争。这个矛盾是写得较好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矛盾,这是一场反映了两条道路的思想斗争。刘经理没有认识到建立城市人民公社是一件翻天复地的大事情,就随便派潘有才这样的没有改造好的小业主去参加工作组。他完全没有认识到这种人还存在着那种顽强的阶级劣根性。而年轻支书高霞却恰恰和刘经理成为一个对比,她不但认真研究和体会上级党的指示,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觉,而且还有着尖锐的阶级嗅觉;工会主任王永祥和刘经理虽然是从小在一起,出身和遭遇都相同,但是在执行党的政策和支持青年们的改革上却是一个坚定的人物,他在任何时候都是站在党的立场上来和刘经理的保守思想作斗争的。当刘经理大吃一惊地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糟糕后果的时候,当他被青年们废寝忘食的共产主义劳动热情所深深感动的时候,当他看见群众革命热情得到了成绩的时候,他终于在党的帮助之下想通了。围绕着这个斗争,这几个人物的形象也就立起来了。但我也觉得在这个戏里,似乎一些群众中间的突出人物如赵大爷、陈老太太、孙主任等比之干部中间的突出人物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一些。当然,这个戏里的干部是比较难演,有着较多的思想矛盾和斗争,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就需要演员对人物分析得更深刻一些,体会得更细致一些,感受得更真切一些。这一方面是要求演员在艺术上多下点工夫,另一面却更要求演员平日在思想感情的锻炼上,在自我改造上有更多的注意。
戏里用了许多舞蹈,如开场时的舞蹈和最后一场的民间舞蹈都用得很好,大大增加戏的热烈气氛,也和整个戏的艺术风格很调和。
音乐方面,刘经理的唱腔在表现他内心的斗争一直到他思想完全明朗这个发展过程表现得很好,刘妻的腔也很好,张筠青同志在演唱方面也确有特色,尤其在云母工厂的一段唱是很能表达人物感情的。这好几位老演员在唱的方面都发挥得很好。
这个戏的舞台美术很成功。简练、鲜明、开朗,有着民间的风格,但又有新的气派,尽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加强感染的任务。背景用了北京的新建筑也很帮助加强了跃进的气氛。
最后还必须提起这个戏的创作是紧密地和戏里所歌颂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们直接结合起来,在中共北京市委财贸部直接关怀下和北京市商业部门业余作者共同创作出来的。这是保证这个戏得到思想上和艺术上成功的根本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