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高山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30
第2版()
专栏:

高山名词解释
冰川: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候特别寒冷,降落在地面上的雪不易融化,疏松的雪花因为压力关系,逐渐凝成粒状的粒雪。随着雪量的增加,在雪厚的地区,底部的粒雪逐渐变成微密的冰层。冰层积累到
一定的厚度以后,就产生能量,使冰层由高处缓慢向低处移动。这种固体状态的“水体”的移动,就仿佛液体状态“水体”在河槽中运动一样,因此把它叫做冰川或称冰河。
冰原:它是冰雪的积累地区,即指原来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被巨量的冰雪填平以后,表面形成非常平坦的冰雪地面。它是冰川的供给源泉。
冰塔:是指冰川在消融的过程中,尚未融解的上尖下宽、呈尖锥状的冰体,高低不等,有的高达四十米左右。这是珠穆朗玛峰冰川中特有的冰的“造型”,它们“成群结队”地绵延数公里,蔚为奇观。
冰湖:在冰雪覆盖地区,由于冰雪本身结构不均匀,因此消融也是不等量的。在冰雪融解得较多较快的部分,往往形成洼地,储水后即成冰湖。
冰墙:即尚未融解完、呈墙状矗立的巨大冰面或冰体。
冰斗:当冰川退缩达最后阶段,在高峰旁侧常有圆形凹地出现,前面有一缺口,形状很像一个漏斗。这种凹地称冰斗,它是冰川流动时“挖”掉巨量积石而形成的,有的深达一二百米。
冰舌:即冰川前端或从冰斗前面缺口中吐出来的冰流,通常呈舌状,所以叫做冰舌。夏季冰川河床上的冰融化时,就从这个地方出水。
冰碛:冰川运动过程中“搬运”、“堆积”的物质,统称为冰碛(或称冰碛石)。其形状和堆积内容,常因堆积的地位而不同。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在冰川两旁的叫侧碛;在冰川前端的叫终碛(或称尾碛、前碛、末碛)。冰碛多由粘泥和砾石构成,混杂无层序,其中砾石多带棱角。
冰蘑菇:堆积在冰川上面的大石块,往往妨碍阳光直接照射到它下面的冰体上,因此,岩石下边的冰由于有岩石的掩盖,往往没有融化而成为一根孤立的冰柱,托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很像一个蘑菇,通常称它为冰蘑菇。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