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尽情地歌唱我们英雄的时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09
第9版()
专栏:

尽情地歌唱我们英雄的时代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代表 马琳
歌颂英雄 大胆创造
河南豫剧院三团,是1952年10月在全省文工团整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党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针——创造性地运用豫剧艺术形式表现现代人民的生活;发展戏曲艺术。建团以来,我们坚决地遵循着党所指出的道路,在河南省委的领导下,紧密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共演出了“新条件”、“小二黑结婚”、“罗汉钱”、“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刘胡兰”、“朝阳沟”、“革命的一家”、“红色的种子”、“冬去春来”、“柯山红日”、“红领巾除四害”等三十八个现代剧目。我们大胆地运用了豫剧艺术形式,塑造了一些当代的英雄模范的形象,如“刘胡兰”、“革命的一家”中的母亲、“红色的种子”中的华小凤、“冬去春来”中的党支部书记赵广全、桂莲和桂莲的奶奶以及“朝阳沟”中的栓宝娘等,都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在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跃进以来,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们坚持实行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创作和改编了大型剧本十二个,中型剧本三十个,小型剧本一百三十四个,各种演唱材料六百四十四件。为了及时地配合中心工作,配合政治任务,我们发扬了文工团的战斗传统,就地取材,随编随演。在武钢炉旁,我们根据武钢的英雄事迹创作和演出了“歌唱武钢”;在黄河铁桥工地,我们收集了工地上的英雄事迹创作和演出了“歌唱黄河大铁桥”。当我们收听了电台播送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以后,就立即动手创作了“歌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边写边排,很快就演出了。在宣传八中全会公报中,还创作了“人民公社好得很”等节目,深入街头演出。另外,无论在城市,在农村,在火车上,我们都抓紧时机,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并且还经常到人民公社的敬老院、幼儿院里进行慰问演出。为了使现代生活的内容和豫剧艺术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首先在唱腔方面,我们根据剧本主题和人物性格,在深入挖掘豫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适当地吸收了曲子、道情等其他河南地方戏曲的唱腔,加以丰富、发展和提高,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经过摸索,创造了豫东调和豫西调混合运用,豫东调转入下属关系调或上属关系调演唱等七种方法,初步地解决了男声唱腔问题;经过进一步研究,又创造了通过过门逐步转调等三种办法,初步地解决了男女对唱的问题;并且突破了“二八”、“流水”等固定板的限制,大胆地运用了领唱、合唱、轮唱、二重唱等形式。其次,在表演方面,我们从现代人民的生活出发,借鉴古典戏曲舞蹈中有益的部分,加以提炼,创造了一些能够比较鲜明地塑造当代英雄形象的身段,如“刘胡兰踩铡刀”等;为了表现人民群众征服自然的雄伟气魄,在“冬去春来”第二场的挑战比武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二龙出水”的形式,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方面,也作了不少革新创造。
党对我们这种歌颂当代英雄和大胆革新创造的精神,给了热情的支持。广大群众对这种崭新的内容和经过革新以后的豫剧艺术形式,也予以热烈的欢迎。从1958年到1959年,我们共演出了七百七十场,观众达一百二十九万人次。我们在鲁山演出以后,群众反映:“看新戏,真不错,方针政策很明确;又劳动,又娱乐,精神愉快干活多。”这说明了群众是很爱看现代戏的。
听党的话 不断革命
创造性地运用地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思想上进行不断革命的过程。
三团的大部分同志是从原来的省和专区文工团里来的。我们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中,经受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锻炼,表现当代斗争生活有些经验,但很多同志过去对地方戏很少接触,对以地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缺乏经验;个别同志还存在着轻视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想,认为“唱梆子戏低人一等”,“演西洋歌剧才神气”。在这个时候,党领导我们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央关于剧团工作的指示。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歌剧必须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必须走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河南的主要剧种——豫剧推陈出新,逐步地创造出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和地方色彩,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豫剧。思想一提高,干劲就更大了。来自文工团的同志积极向原来的豫剧演员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豫剧演员也积极地向来自文工团的同志学习文化和熟悉新的排演制度,大家互教互学,取长补短。我们全团同志,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努力,逐步掌握了豫剧唱腔的特点,第一次创造性地运用豫剧的形式,演出了现代戏“新条件”。这个戏的演出,得到了意外的成功,领导和群众纷纷来信鼓励,对这种新内容新形式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这种情况,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
用地方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一个新问题,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地方会有点粗糙。当时有因循守旧思想的人就加以怀疑,他们对表现现代生活的节目吹毛求疵,认为戏曲只能表现古代生活。党领导我们对这种错误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并向我们指出:为了表现新的内容,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不久以后,有的人又走上了另一条岔道,在“刘胡兰”一剧的第一次音乐设计上,脱离了豫剧的基础,失掉了豫剧艺术的独特风格。党及时地领导我们纠正了这种偏向,对“刘胡兰”一剧的音乐设计进行了反复的修改,使这个戏在演出上更加完美,剧团的工作从此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在这个时候,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又有了新的暴露。党提出要写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重大题材,而他们却说:“豫剧只能演七妗子八大姨的生活小戏”;党提出要塑造光辉而完美的正面人物形象来教育观众,而他们却在“写真实”的幌子下,硬要在英雄人物身上找缺点;他们还宣传“艺术第一”的错误观点。针对着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党又领导我们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次斗争的胜利,深刻地教育了全团同志,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必须认真改造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斗争,证明了在文艺战线上,两条道路的斗争是长期的,这种斗争高一阵、低一阵,有时还是十分激烈的。而最根本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兢兢业业地按照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办事,按照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前进,工作就有起色,艺术就有提高,胜利就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我们稍微离开了毛主席的思想,工作上就要出错,艺术上就要失败。三团正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亲切教导下,同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上山下乡 深入工农
要塑造当代的英雄形象,还必须深入工农群众,向工农群众学习。大跃进以来,我们坚持上山下乡,把戏送到钢铁基地、水库工地、人民公社、煤矿和营房。在林县,演员们扛着服装导具,翻过高山峻岭,到一个只有三十多户的叫做桃花洞的山村演出。这里在解放前从来没有剧团到过,他们看到我们演的新戏,感动地说:“你们真是毛主席的好儿女。”在鹤壁,为了使各班工人都能看到戏,早上七点钟还加演一场。在方山,为了不误生产,把戏送到炼铁炉旁和采矿工地。在横水,为了避免给群众增加负担,用幕布搭起帐篷住宿。我们深深地知道,上山下乡演出不仅鼓舞了群众的生产干劲,进一步满足了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参加劳动、改造思想的大好机会。因此,剧团每到一地,都主动地去参加生产。去年在鲁山张良乡演出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天,我们还是拿出一个下午和早晨的时间,积肥一万八千多斤。通过上山下乡,参加劳动,和工农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抓住重点 千锤百炼
1958、1959年,全团同志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抓住了重点剧目,进行了千锤百炼。事实证明,这是提高现代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质量的重要措施。参加今年全国现代剧目观摩演出的“冬去春来”,便是在党的领导下,采用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路线的方法创作出来的。党和群众给了这个戏以新的生命力。省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和省文化局的负责同志,反复观看演出,亲自主持座谈,从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到剧本的语言,都作了具体的指导,并且充分地发动了全团同志进行讨论,广泛地征求了观众的意见。因此使这个戏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大跃进的时代面貌,比较深刻地说明了人民公社产生的必然性,比较生动地刻划了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冬去春来”的创作和演出,为进一步写好演好现代戏,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我团在党的领导下,虽然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比起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今后,我们下定决心,不骄不躁,努力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树雄心、立大志,大搞艺术革新创造,演出更多更好的现代戏,尽情地歌颂党和毛主席,尽情地歌颂三面红旗,尽情地歌颂当代英雄,更好地通过豫剧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