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黄口农中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1
第12版()
专栏:

黄口农中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安徽省萧县黄口农业中学代表 任训赞
我们学校在1958年春天创办时,只有两个班,八十个学生,三位教师,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现在已有八个班,三百四十六个学生(不包括提前结业的),十九个专职教师,三十八个技术工人;建立了拥有二百五十亩耕地的农场和一个家畜家禽饲养场;兴办了农药、化肥、菌肥、糠醛等七个工厂;添设了较完备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一千多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去年参加全县中等学校期终统一考试,成绩赶上了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水平。在生产上,除做到学校经费和师生员工生活、学习费用全部自给外,还每月向公社上缴盈余一万多元。在科学研究上,两年来先后创制了小麦脱粒机、播种机、鼓风机、红芋切片机等先进工具,以及各种农药、化肥等产品五百三十余种。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位一体
黄口农业中学是怎样把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呢?
在教学方面,坚持半工半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农业知识课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要,边教边学边用,为生产服务。时间安排上,采取隔日轮流,八个班分两批,每天四个班上课,四个班劳动,在轮着劳动的那一天,早晚有两小时自学时间。课程设置上,除政治、语文、数学、农技四门功课外,根据生产需要增设专业课,例如今年初一增加了农业化学,初二增加了棉花栽培、农业气象、动物饲养,到初三时打算再增加农业机械和物理等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达到初级农业技术员的水平。教学方法上,政治课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科学技术课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田间教学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与总结生产经验相结合。如在化肥厂讲授化肥配制原理,在田头讲玉米人工授粉、棉花栽培技术,一边讲解,一边做。在农业技术课讲到“土壤结构”一节时,教师把学生带到野外,搜集各种土壤,当场讲解这些土壤的特性,当地土地以碱地为多,着重对碱地作了详细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这种土壤不立苗的主要原因就是含碱过多。课后在学校的领导下,又组织土壤调查小组,参加本社的土壤普查,开展“变碱地为良田”的科学研究活动,结果试验成功了换土、深翻、冲洗、酸碱化合等改碱方法,促进了全社的土壤改良工作的开展。学校师生曾运用学到的农业科学知识,总结了当地棉花、水稻、大白菜等的丰产经验,编写了“棉花栽培技术”、“水稻育秧”、“大白菜栽培法”等作为补充教材。此外,还请农业劳动模范到学校讲课,派学生到国营农场和其他有关单位学习,以学习先进技术。采用以上这些教学方法,不但学习效果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推动了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
在生产方面,建立生产基地,把生产和实习、科学试验结合起来。学校开办之初,由于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生产不能有计划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也缺乏实验场所。学校办起农场、饲养场和工厂后,农业、工业生产都有了固定的基地。学校农业生产和公社一样以粮棉为主,工业生产以为公社农业服务为主。学校作为公社的生产单位,在公社的统一计划下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学校师生在自己的生产基地上进行教学实习,开展科学研究。例如在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孙景厚阴天锄棉根,防止棉铃脱落的先进经验时,学生学习后,就在棉花生产中运用这一经验,结果既增了产,又有力地打破了当时有些人的怀疑和顾虑,使这种先进经验在全社范围内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前面所说的改良碱土的方法,学校也首先在自己农场里实行,把二百亩碱土地改好了,这样既为全社做出了榜样,又在生产劳动中验证和发展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一方面结合校内生产的需要,生产什么,研究什么,以新的科学技术指导生产;一方面根据公社生产的需要,解决公社生产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958年夏季,棉花虫害严重威胁着黄口公社棉花大丰收,从黄口公社附近的城市一时买不到农药,就是买到一些也满足不了需要,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及时开展了棉花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就地取材,利用人言、巴豆等土药,制成了“三一一”农药。经华东科学研究所鉴定,这种农药的杀虫率比“六六六”还高10%。去年一年中,学校又利用当地各种有毒野生植物,制成农药九十七种,其中土“六六六”和“九○九九”两种农药,经试验,杀虫效率比洋法生产的“二二二乳剂”还高,可以防治棉花的一切虫害。黄口公社是粮棉兼产的作物区,为了解决肥料问题,学校研究和制造了适合各种作物的化肥和细菌肥,供应公社生产的需要。去年一年就试制了化肥一百七十二种,其中用硝老水、草灰、骨粉等制成的氮、磷、钾混合肥料,肥效很高,一斤可抵上十斤人粪。为了帮助公社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力,学校大搞改造工具的研究工作,两年来共创制、改制、仿制新工具二十一种,其中用弹花机改制的山芋磨粉机,比普通石磨提高工效四十倍。为了找出适合黄口地区自然条件的各种植物栽培方法,从去年11月开始,学校农场建立了各种小丘对比实验园地,对棉花、山芋、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水、肥、土、种、保、密、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样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既促进了学校生产和公社生产,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多快好省地培养了技术人材
用三位一体的方法办农业中学,把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在两年的实践中,已显示出极大的好处,多快好省地培养出了大批人材,推动了生产大发展。
由于三结合,学生是生产者,又是科学研究人员,所以比较易于达到又红又专,既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又有较完全的知识,能文能武。去年根据公社的需要,我们学校挑选了二百九十八名优秀的学生提早结业,输送给公社担任各种技术工作。这些学生一般都能胜任公社分配给他们的工作,有的已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如在丁寨大队当农业技术员的李志英,运用在学校所学得的知识,采取新的栽培方法管理作物,创造了亩产山芋一万二千斤,籽棉一千五百斤的高产成绩。她还经常深入到生产队传授生产技术,和社员们一起钻研生产技术。由于工作负责,已被提拔为妇女大队副,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如担任排灌机手的李乐超,去年大旱时,他负责杨庄大队三万亩稻田的灌溉,由于技术熟练,工作积极,完成了任务,保证了丰收,已被评为全县排灌能手。除了向公社输送了这批学生以外,我们学校还举办了四期农药、化肥短期训练班,为公社培训了三百七十八名制造农药、化肥的干部。现在在黄口公社,谈起农业中学,人们常常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农中农中,文武皆通”。
由于三结合,使学校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过去,农村里十几岁以上的青年人进学校读书,和生产有很大矛盾。实行一般的半工半读,情况虽然有改变,但对生产总有些影响。建立了生产基地,开展了科学研究,情况就大不同了,学校不仅起了一个普通生产队的作用,而且成为公社的试验田,发挥指导、推动全社生产的作用。黄口农中的农场,去年棉花平均亩产籽棉一千一百斤,水稻平均亩产一千三百多斤,小麦亩产比公社生产队平均产量高一倍以上。工业上去年为公社生产土农药九十五万斤,全社六万亩小麦、七万亩棉花的病虫害,80%以上是用农中制造的土农药防治的;生产化肥一千一百多万斤,细菌肥三百万斤,基本满足了全社十五万亩耕地的需要。去年我们学校工农业总产值达八十五万多元,教职员工、学生平均每人达两千多元。如果把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制造的农药、肥料,对公社生产所起的作用估计进去,成绩就更大了。所以群众现在非常喜爱这所学校,他们歌颂说:“公社办起新学校,读书种田办工厂,庄稼活儿样样会,全是搞的新花样,棉花长的像桃树,稻子穗儿赛高粱,半工半读好处大,都是毛主席的好主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