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银幕挂上大巴山——陕西平利县电影放映第三队的英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3
第8版()
专栏:

银幕挂上大巴山
——陕西平利县电影放映第三队的英雄故事
平利县的镇坪,位于四川、湖北、陕西交界处的大巴山鸡心岭的深山老林中。居住分散,山路崎岖,交通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负。平利县电影放映第三队几年来就在这里坚持为山区人民服务。
他们为了满足山区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把电影送到山区各个角落,曾经进行了许多艰苦斗争。现在,这里的人民每人每年平均都可以看到六次以上的电影。
马镇,这是他们几次要去都没有去成的一个空白点。这个处在深山丛林中的村庄,群众形容它的交通困难常这样说:“天晴难见太阳面,空手难过马镇山”。但是决心要把银幕挂上马镇的电影三队的同志,这一次却一定要“过马镇山”。他们一清早出发,到下午五点,走不到一半路程。虽然已经是夏天了,但山上细雨绵绵,云雾笼罩,寒气逼人。天黑了,他们便在山顶过夜。山上的风很大,雨露把他们的衣服全打湿了。他们忍受着彻骨寒冷的侵袭,到天亮,又遇上一场大雪。寒冷、疲乏和饥饿威胁着他们。但是一想到党的教育,人民的期望,他们又增加了新的力量,冒着雨雪,勇往直前,快到目的地时,前面横栏着一条河,暴涨的河水截断去路,当他们正在焦急的时候,听到消息来迎接他们的群众,也赶到了河边。于是,他们就在河边装起机器放起唱片,和群众举行联欢。随后在群众的帮助下,渡过了急湍的河流,到了马镇,把电影第一次送到这个山村。
最后一个空白点是桃园。到桃园比到马镇更困难得多,群众有段顺口溜说:“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上下四十里没人烟,悬崖峭壁路难走,遍地蚂蟥把脚缠。”以前电影队曾经试着走了两次都半途而退了。1958年在各项事业大跃进的鼓舞下,他们又作了第三次向桃园进军的壮举。他们一踏上去桃园的路时,果然碰到像群众所说的那样的困难:大河小河数不清,河里全是光溜溜的石头,队员们背负着几十斤重的放映设备,一不小心就跌倒了。再加上河水湍急,高山的流水又是那么冰冷,每过一道河,总是上牙打下牙,冻得嘴唇发青。但他们谁也不叫苦,跌倒了就爬起来,说说笑笑,奋勇前进。七十二道河艰难地渡过去了,面前就是蚂蟥坡。提起蚂蟥坡,当地群众都心寒得直摇头。大概由于深山密林之故,旱蚂蟥遍地皆是,脚一落地,立刻就有几条蚂蟥向你脚上爬来,咬肉吸血。队员们都背着东西,穿着草鞋,脚腿被咬得万分痛楚,个个队员的脚腿都是血迹斑斑。
过了蚂蟥坡,离桃园还有多半路程,休息了一会儿,吃了点干粮,喝了点河水,他们又出发了。不久就进入到荒无人烟、遮天蔽日的森林区,厚厚的落叶盖没了仅有的一条小路,往哪儿走呢?只好拣平坦处走,走呀走,谁知道却走到了一个又高又险的山崖下,大山险崖挡路,再无别法,只得冒险攀登,用绳子把东西一件一件吊上去。爬上这座山崖时,天黑了,大家实在累得够呛,决定宿营,第二天再走。他们刚刚睡下,远处传来了人声,原来是桃园人民来接他们了。队员们翻身而起,又高兴地跟群众继续赶路。到桃园的时候,已是午夜以后了。一到目的地,他们看见好几百群众集聚在场里等着看电影,连饭都没顾得吃,马上检查和安装机器,挂好银幕,就放映电影。当人们第一次在自家门口看到电影时,那种欢乐和兴奋的情景,不能不使人深深地受到感动。
几年来,平利县电影三队就是这样把电影送到镇坪各地,把银幕挂上巴山顶。群众热烈称赞他们这种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编歌唱道:“老扒里来了电影戏,男女老少笑嘻嘻,多亏毛主席好领导,电影上门真稀奇。”党和人民记着他们的功劳,这次把他们选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了陕西省文教群英会。
〔原载“陕西日报”,王考 插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