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造船小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3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造船小史
非白
1958年全国大跃进声中,大连造船厂的职工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修造了五千吨海轮“和平25号”。1959年,我国自己设计的万吨海轮又下了水,最近我国的造船厂正在积极修造远洋大船。在这个时候重温我国几千年来有关船舶的一些片断材料,还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船?传说黄帝命共鼓化狐刳木为舟,虽难确信,却也说明船的出现是很早的了。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们就常用船只装运财货和进行贸易。在一件殷代饕餮纹大铜鼎内有个铭文,是一个前后挑着贝的人站在船上的形象,后面刻着一只手持桨划船,正是一个生动有力的证据。
考古工作者发现过不少两汉时期的船只模型,它们表示出当时舟船的制造已很进步。长沙西汉墓中的木船模型,首尾微翘,船底呈弧形,上有三间舱房,两侧装舷板。备有十六只棹和一支叶呈刀形的舵。广州出土的一只木船规模较小,只有四桨一舵,但是上面安设着五个木俑,作出操桨握舵驾船前进的姿态。广州的另一只东汉陶舟,制作精致,结构复杂,全长近五十五厘米,设有拱顶的前舱和几间有起脊屋顶的舱房,除船尾有舵外,船头还悬着船锚,看来较西汉时又进了一步。
古代,船只常被用来作战。当时战船的规模并不小,汉武帝时已能建造高十余丈的楼船了。晋书载王浚所建战船可以乘载两千人。到隋唐时期,战船规模更大,隋杨素建造了“五牙”大舰,上有楼五层,高百余尺,船上用来撞击敌船的拍竿,各高五十尺。
晋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摹本中,有只两层楼阁的大船,很漂亮,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阶级乘游艇享乐的情状。至于皇帝的龙舟,就更富丽奢华了。隋炀帝时造了几百艘船,其中最大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有舱房四层,上一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多个房间,都装饰了精美的彩画。这一事实,一方面揭露出统治者的奢侈无耻,另方面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就已有很高的水平。
除了用帆、桨的船外,晋祖冲之发明了一种“千里船”。这种船在试航时可日行百里,这是一种用转轮激水前进的“轮船”。到了唐代,李皋在洪州造出的战舰,“挟两轮踏之,疾若挂帆席”,正是这种“轮船”。在这基础上,宋代洞庭湖中的杨么起义军,建成以四轮激水,其行如飞的战船。除作战外,南宋时杭州西湖中也有这种用车轮脚踏而行的“车船”往来行驰。
隋、唐时代,经济繁荣,专供漕运及经商的内河航船亦具相当规模。当时内河航船一般载重量达八九千石,也有更大的。国史补记“……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港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可见当时内河航运之盛。
唐宋以后,远洋航行日渐频繁,中国的商船活跃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内。据北宋徐竞的记载,当时出洋的客舟是“其长十余丈,深三丈,可载二千斛粟”,其主仓和?屋,高丈余。船上的大樯高十丈,头樯高八丈,有布颿、利篷、小颿等各色风帆,虽风向不同,仍可行驶自如。每舟水手约六十人。由于我国伟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之用于航海,更为远洋航行准备了条件。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更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至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陆侃使琉球的乘船虽只长十五丈,阔二丈六尺,但估计载重量也在千吨左右。直到十七世纪以后,平底、侧舷弯曲、横梁宽大的中国帆船,在设计上仍居世界先进水平。1605年西班牙菲律宾总督曾建造了大批中国式帆船。
但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中国的造船工业逐渐落后,以致十九世纪以后,中国的远洋帆船在技术和性能方面都无法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商船相抗衡了。
鸦片战争后,一些清朝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腐朽的王朝,镇压人民,也办了些“洋务”。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用了三十余万两银子在福建马尾创立了当时规模最大的造船厂——福建船政局。开工以后造了大小十几艘轮船,组成了福建水师。但到中法战争时,由于清廷的卖国投降主义,福建水师的十几艘军舰全部被法军击沉,在马尾的造船厂也被轰毁。
清朝以后,接着是连年的军阀混战和国民党反动集团的黑暗统治,我国一直没有真正的造船工业。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在苏联无私的援助下,新中国的造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各式舰轮,早已驶行在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久,新中国的巨轮将会把中国人民的友谊载运到世界各个角落去。(附图片)
商时候的船
战国时候的船
西汉木船
东汉陶船
唐小船
晋顾恺之画中的船
北宋内河商船
十七世纪中国远洋航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