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川中千里麦海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4
第3版()
专栏:四川通讯

川中千里麦海行
本报驻四川记者集体采写
我们从南充到武胜,从广安到仪陇,先后历经十个县、市,行程往返一千多里。到处看到的是丰收的小麦,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唱。
红山瘦土变粮仓
川中,丘陵起伏,峰峦重叠,到处是红山、秃岭,挖下去几寸就现出一层层的赤色砂岩。这里连年丰收,并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特别优惠。
我们来到武胜县建设公社,只见大片大片肥沃的梯田,锦带般地环绕山间。麦子一崭齐,一个样,沉甸甸的麦穗,引得人心花怒放。
一百五十多天以前,第一管理区支部书记尹卓成就在这一带地方的北山坡上誓师,他代表全管区社员向社党委保证:“要叫小土连大片,要叫瘦地变良田,坚决让土地大翻身!”看吧!这边,锄头挥舞,一层层把土从坡顶向坡下放去。那边,运土队从几里路以外挑来肥土肥泥。一个个山嘴削平了,陡坡放缓了,几百块零星地块变成了大片梯田。这个壮举像燎原之火,很快就烧遍全社,一个冬天,全社大部瘦土坡地就大变样。
川中地区从1958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改良土壤运动。去年,一个冬天又改造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红瘦岭,使坡上坡下、好土坏土全都获得了增产。干坡旱地唱丰收
从南充西北行,来到了西充县。川中地区年年春旱。今年春天全区雨量又比往年少20%以上。而西充受旱最严重。但是,这儿田野上仍然洋溢着一片丰收的景象。
在双凤公社的麦地里,一群群社员正在紧张地收割。这边,姑娘们高唱着山歌:“人民公社威力大,天大灾害也不怕;种出麦子一大坝,穗穗小麦肥又大”;那边,小伙子马上回诗一首:“青山翠谷歌声绕,千顷麦田翻波涛,今天金浪刚涌过,明朝又用绿笔描。”直唱得那赤金雕镂样的麦穗,似乎也伴和歌声翻飞起舞。
难怪人们这样欢腾,这场丰收得来的确不易!麦苗从出土就受到干旱威胁。好容易靠着一挑挑、一担担地浇灌,才保证了麦苗正常生长。但接着又来了一场严霜。麦苗叶尖萎缩了,而原有塘堤蓄水早已用光了。怎么办?社里开了紧急会议,青年们建议从几里外河堰里引水,一个个争着报名参加车水队。
第二天清晨,从河岸到山坡,在连夜赶修的沟渠上,成百架水车一字儿排开,水车上红旗飘飘。从播种时就开展了对手赛的青年队和姑娘队的队员们,谁也不肯示弱。小伙子苏绍普车完一班不下水车,姑娘队的陈伯芬立即请人把饭送到车上,要再干一班。整整五天,大家轮班苦战,把一座河堰车干,使全部麦地浸透四寸以上。三天后,干枯的麦苗就转青了。
双凤公社是全区抗旱夺丰收的一个缩影。几个月来,沿着嘉陵江、渠江等千百条大小河川、有多少条“长龙”日夜不停地为麦田运送着甘露。据统计,全区仅三次抗旱高潮就出动了四百多万人次,使一半左右的受旱麦地得到灌溉。
山区平坝一个样
进入苍溪、仪陇山区,在山岩上、墙壁上到处可以看到“山区赶平坝,一季顶一年”的大幅标语。
仪陇县将军公社是全县第一个提出山区赶平坝的英雄公社。从种麦开始,他们就几次组织了参观团到平坝丘陵区的武胜、西充去学习高产经验。每次一回来,全社立即展开讨论,订规划,提措施。社员们说:“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这里有个高耸的将军山,满山荆棘岩石,过去一亩地两季只收二百多斤。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无数火把照亮了山野。共青团支部书记何仁亮带着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到山上最艰险的石坡。青年们个个像出山的猛虎,拿起钢钎,十字锹,抬上炸药,在山上安营扎寨,改造荒山。共青团员林长金不小心被石头打伤了脚,大家劝他休息,他说:“为了赶上平坝,这算得了什么?”擦上药,马上又回到工地。这个事情一传开,全社掀起了学习林长金的热潮。短短几天就涌现了高工效红旗手三千多人。
从前,这里的麦地种下以后,管理总是跟不上,然而,今年一切都变了。全社的麦子中耕达到五次,五天一次追肥,三天一次治虫,实行了压苗、培土等一系列先进措施。
当我们来到这里时,麦子已经收完了,苦干终于获得了丰收。
县委书记的指挥田
在这麦收的日子里,我们走过多少地方,参观过多少高产麦田,真是一片比一片高产,一片比一片逗人爱。但是,最好的麦田,往往都是各级党委书记亲手参加种植的。
每一个看到西充县委小麦指挥田的人,都不禁要为之惊叹。那一百亩麦田,麦株密密层层,麦穗重重叠叠,每亩达到四、五十万穗,一般麦穗都有七八十粒,许多超过一百粒。走到地里,两边看不见人。人们把这片指挥田称做标兵中的标兵,的确当之无愧。从播种到收获,已经无法计算有多少地区、多少干部和群众来参观过。在川中许多地方,每当我们问及一样新技术、新措施的由来,几乎都得到了同样的回答:“从西充学来的!”
正当这片麦子收割时,我们来到这里。在群集的参观者面前,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汉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片田的种植技术,谈着防虫防风的经验。他对地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这就是县委书记李君文同志。
但是,这位被人称为“专家”的县委书记,学种麦也只是从1958年10月在这里建立指挥田时才开始的。他从那时起,便在这里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钻研农业技术。大风雨的夜里,他和社员们一块冒雨到几十里外的山上赶运树枝,抢救倒伏的小麦……。就这样,他由熟到专,先后和社员们研究出改造土壤、合理密植、施肥培土等方面的许多先进技术。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挑粪时踩倒的麦苗,基部粗壮,长得分外矮健,于是联想到苗期镇压。这里从没有压苗的习惯,他亲自一次次地试验,天天到田间观察效果,和老农、技术干部共同探讨。最后总结出了早压、狠压、多压的成套压苗技术,使麦子长的更好,又有效地防止了倒伏。这一经验今年已经推广到全专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