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全民生产小球藻——瑞安县大面积繁殖小球藻运动风起云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5
第3版()
专栏:

全民生产小球藻
——瑞安县大面积繁殖小球藻运动风起云涌
中共瑞安县委畜牧办公室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瑞安县广大干部、群众,打破神秘观点,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面积繁殖小球藻运动。现在全县出现了一个队养、场养、户养、机关养、学校养、工厂养、商店养、居民养的全党全民总动员的局面。据5月10日统计,全县有一千一百五十个生产队,二千九百八十一个牧场繁殖小球藻,在近三个月来,已繁殖藻液一千五百多万斤,为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饲料来源。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用小球藻喂猪、喂牛,大大改善了牲畜的营养状况,节省了精饲料。珊溪公社用生长液、浓缩液、藻粉喂猪后,长肉量分别增加10—50%。
坚持政治挂帅
由于繁殖小球藻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推广中,人们的先进与落后的新旧思想斗争显得非常突出。开始时,干部、群众较普遍地对小球藻的好处认识不足和有神秘观点,如有的说:绿污水,怎能喂猪,何必搞这个。有的讲:繁殖小球藻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不懂科学技术,又没有化学仪器,怎么行呢?部分富裕中农冷言冷语讽刺说:繁殖小球藻是白费心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县委针对上述思想问题,召开了常委会,进行专门研究,作出决议,确定专管畜牧业的书记、部长、畜牧办公室主任来抓,并连续召开了多次公社书记电话会议、县级机关各单位负责人会议,作了部署。同时,还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组织群众专题鸣放辩论,特别是抓住珊溪公社采取土法繁殖成功和喂猪获得增产的经验,把这个公社当作推广小球藻的学校和技术传授站,组织群众前去参观学习。县报和广播站经常报道和播送这方面的新闻。瑞中、瑞师组织师生一千余人,带样品下乡宣传。各公社也都采取搞试验、摆现场、组织群众轮流参观学习,通过不信就看,不通就辩、不会就学的方法有力地批判了各种保守思想。在运动中,各级领导人亲临前线。县委第一书记季殿凯、书记处书记杨秀峰、王维果等同志都分别深入到生产队、畜牧场、机关、学校、工厂做繁殖小球藻样版,来发动群众。珊溪公社书记黄青岳同志与技术员、社员一直坚持七个月的试验。这对广大干部、群众教育与鼓舞很大。县钢铁牧场党支部书记叶砰同志带领全场职工连夜苦战,在五天中建了培养池七个。
依靠群众大破三关
在大面积繁殖小球藻运动中,曾经遇到了藻种、技术和设备的困难。但是,采取了领导、技术员、农工三结合的方法,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一个人人动脑筋,个个献计策的运动,终于一一地战胜了上述困难。开始时,藻种不足,又是严冬之际。为了提供大面积繁殖所需的藻种,各地都采取温室、浴室、烤火、开水冲、白天太阳晒、晚上用炭烘等办法。莘塍公社利用学校的室内电光和木炭烤火,保持温度十五至二十度左右,促进小球藻的繁殖。飞云江农场创造了温水繁殖法,提前三天采收。对技术力量问题,采取现场会议、短期训练、经验交流、请进来、派出去、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迅速培养了一万名小球藻能手。各公社还以农技站、示范牧场为基础,建立了技术传授站,制订了繁殖小球藻技术操作规程,及时地指导每一个环节的技术问题。在设备问题上,采取了“穷办法”,因陋就简,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旧木桶、石槽、水缸、旧粪坑、挖泥坑来代替培养池,特别是用泥坑养小球藻,不花一块砖、一斤水泥与蛎灰,只要挖土后把坑底拍打结实,不会漏水,即可养殖,一个八平方米大,四十厘米深的泥坑只花二个劳力,比砖砌培养池节省成本六十八元。缺少化学肥液,就利用人粪尿和鸟粪来代替。就这样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白手起家,把小球藻之花开遍全县每个角落。使那些认为土法不能繁殖小球藻的人看得哑口无言。瑞安县大面积繁殖小球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全县人民并不满足现状,正在鼓足更大干劲,为完成1960年养殖小球藻一万亩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