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关心群众 孙加善——走群众路线的标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5
第4版()
专栏: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关心群众
孙加善——走群众路线的标兵
本报讯 山东章丘县垛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孙加善,处处做群众的贴心人,事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
孙加善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深刻体会到,要完成一项任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决地依靠人民群众。他常说:“群众的力量最大、办法最多,无论什么事情依靠群众才能办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遇事总是耐心倾听群众意见,并根据群众的正确意见,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定。去年春初治山开始,公社党委决定以长方大队治童顶山作为试点。孙加善在深入该队发动群众时,大队干部赵忠孝向他提出:童顶山山陡地少,治这个山费工多、收效慢,不如先治架子山,能保住山下的三百多亩土地不受水冲沙压,保证丰产。他觉得这个意见很对,就提交公社党委研究,结果修改了原来的决定。由于决定符合实际情况,结果很快完成了这次治山任务。又如,1959年秋初发生大旱,为了保证山上山下的土地全部丰产,必须解决水源问题。但是,水从那里来呢?孙加善到长方大队南峪生产小队请了五位有生产经验的老农,座谈这个问题。当时赵太祯的父亲提出:“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上有泉,山腰有泉,山下更有泉,在九泉山下过去就利用山泉浇过地,只要肯挖就有水。”孙加善认为这个意见很有道理,马上带领长方大队支部书记赵彦义和队干部赵廷华等实地研究试验,结果一下午截流三处。社员看到有水,情绪十分高涨,很快挖出山泉二十个,截流十多处,引水浇地七百多亩。做出样子后,孙加善在这个队召开了全社小队长以上干部会议,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全社迅速掀起了大挖水源运动。
孙加善在工作中还深深地体会到要依靠群众,必须坚持党的阶级路线。曾经为了引天平渠的水浇地,要在东峪外口修一条渡桥,但是有的人不通,说这是心高妄想。孙加善就先找到了队干部胡由生、赵忠孝,转业军人李志信等五人商量,干部的干劲更足了,当天五个队就组织起一百二十个劳力动手修桥,仅仅五昼夜的时间,就把渡桥修好,并开始了浇地。
孙加善对全社三百多名小队长以上的干部,他不但都认识,而且知道他们大部分人的脾气和特点。垛庄生产大队副业股长李胜水因为工作上有些困难不大积极。孙加善了解他是个转业军人,就耐心地对他进行了党的革命优良传统的教育,使他克服了畏难情绪,工作又积极起来。孙加善还采取到家庭访问、到田间访问、到社办工厂访问的办法,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他经常掌握的垛庄、石匣、北垛庄等生产队共一千一百多户,在1959年一年中他每一户都访问过,就连十分偏僻的、离公社驻地二十多里路的小黑峪,他还经常前去访问,并帮助他们打生产谱。
孙加善处处关心群众,他经常对干部说:“要依靠群众,就要关心群众,如果不关心群众,就根本谈不到依靠群众。”他对群众的吃饭、穿衣、疾病等问题,都时刻牵挂在心里。他每到一地,总要到食堂或托儿所、幼儿园内看一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社员郭恩长的儿子生了病,在一个会议上孙加善知道了,会议刚一结束,就跑去看望,并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帮助病人治病。
孙加善始终把自己看成是群众的勤务员,吃、穿、住都和群众一样。他和群众建立了亲密的感情。现在群众一有事情就向他汇报,一有问题就找他解决。他在办公室里的时候常有群众来往,他到那里就能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官营生产队六十多岁的老社员赵寅祥,曾奔跑二十里路到公社向他汇报了不法地主的活动情况。西安生产队一位老大爷跑了十多里路找到他反映了某干部有强迫命令的现象。每当公社贯彻一项工作后,他马上就能掌握到许多“第一手”的情况,使公社党委对各项工作政策,都能很好贯彻。(附图片)
广东省三水县大塘公社党委副书记邓文松(右),到公社的猪场落户当饲养员,和社员共同劳动,并帮助改进饲养工作       
      新华社记者 罗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