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坚持下去就能胜利——遵义、铜仁推广水稻插秧机情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6
第3版()
专栏:

坚持下去就能胜利
——遵义、铜仁推广水稻插秧机情况的调查
农业部农业机械管理局工作组 贵州工具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组
机插的优越性
贵州省推广使用插秧机,决心大,部署早,制造进度快。有些公社为了试验插秧机,曾提早培育秧苗。在制造插秧机的过程中,在训练操作手时,在推广使用时,各级党委书记都深入工厂、田间,亲自进行检查和学习使用插秧机。因此在制造和推广使用方面,都创造和摸索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批制造工人和机插手。就我们看到的使用插秧机较多、较好的地区,都充分显示了插秧机的优越性。铜仁县坝黄公社长坪管理区(县委第一书记的重点)四百二十八亩水稻,往年插秧需要半个多月,今年使用三十部插秧机,全部机插,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凡是使用插秧机较多较好的公社,由于使用插秧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用插秧机的还有不少妇女和少数半劳动力,因而腾出了大批强壮劳动力投入抢收小麦、油菜和整田工作。谢桥管理区谢桥生产队的四百多亩机插水稻,有的是使用江西59型插秧机插的,质量好,行株距笔直,窝数、根数均匀整齐,在密度上更是手插所不及的。这是机插的最大优越性。
机插的日工效,现在看来,一般是一亩半到二亩;一亩和四、五亩的都是少数。磨湾管理区三人一机日插二亩。平均每人七分左右;按3×7的密度,手插的日工效一般只能插三、五分地。而投入的劳动力,机插多数是青年妇女,手插则必须是老手、强壮的劳动力才行。这又是机插的一个优越性。
五项主要经验
大量推广使用插秧机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我们看过的几个地方,从制造插秧机到训练操作手,从用松毛、稻草练武到真刀真枪上阵,一般规律是开始时劲头很大,把事情看得很容易,把情况估计得很乐观;但后来出现一些困难,如有些机子的制造质量不好,操作手不熟练,插的数量少,质量差,于是就动摇了。在群众、干部思想动摇不定的情况下,党加强了领导,首先解决思想问题,然后又一个一个地解决具体问题,坚持下来,就打开了局面,结果取得胜利。以铜仁县谢桥公社为例:这个公社,在5月7日从丘家寨开始试插,四十多个人,五部机子下田,一人一天只插二、三分。有些干部、群众便动摇了。有的干部提出,秧子越来越老,田也打好一大半了;机插进度慢,插秧机靠不住。他们想放弃机插,改用手插。在地委农工部姚洪显同志领导下,党委开了会,提出时间越紧,越需要使用插秧机,一定要坚持下去。党委第一书记亲自下田,自带钉子和修理工具,发现机子有毛病,采取边用、边修;看到有的装秧不好,就指挥装好秧箱。5月11日召开比武会,四十部机子下田,每人半天插到四、五分。21日又一次比武,有十三部机子日工效达到三亩半以上,最高的四亩二。谢桥生产队共插九百多亩,其中机插的就有八百多亩,插秧工效高,并达到质量要求。这一事实说明,对推广使用插秧机这件新事物,领导干部必须有坚定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才能帮助群众用好插秧机。
二,必须要有合理的劳动组织,才能充分发挥插秧机的威力。生产工具改变了,生产力提高了,没有相应的劳动组织形式是不行的。凡是使用插秧机较多、较好的公社,都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有的是组织了插秧机专业队,以下按工种分为插秧、扯(拔)秧、运秧、装秧、补秧等专业小组。有的是两个人一部机子,包装、包插,另有专门扯秧、运秧的人负责供应秧苗。也有的是三人或四人为一个机插组,扯、运、装、插、补完全包下来。还有的是以核算单位(大队)组织机插队,三人或四人配备一部机子,固定田块,这一块插完再到另外一块;三人或四人中,按上下午轮换插秧、装秧、补秧;扯秧、运秧都另设专人。再一种是突击队的性质,专门负责帮助落后的管理区或生产队进行抢插。上述这些组织形式,看来以核算单位(大队)组织插秧队,根据机子的数量和任务分成小组、包田块、包任务的办法较好。它的优点是适应生产的需要,便于集中领导,责任分明,容易检查插秧的质量和评记劳动报酬,同时便于木工配合修理,生手熟手交流经验,开展红旗竞赛等。有的地方实行人、机、田对号,几包、几定的经验是很好的。但是究竟那一种形式最好,一个机组到底要有几个人最适合,还需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进一步摸索和创造经验。
三、必须给使用插秧机创造必要的条件。推广插秧机要过三关——思想、制造和使用技术。但是在实际插秧中,如果整地不平,洗秧不净,装秧不整齐,放水深浅不合适,就是机子质量好,操作技术熟练,也同样插不好。这些属于次要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主要的矛盾。
四、第一年大量使用插秧机,配合机插,用手插补苗,是完全必要的。各地凡是这样做了的,都很好,保证了插秧质量。机插每亩至少有两万窝,多的到两万五、六千窝。最慢的三个人日插一亩四,这也是手插办不到的。就是有20%的窝数用手插补,算劳力账也合得来。而随着机插手的技术不断提高,漏插率正在逐渐减少。
五、树立标兵,开展学、比、赶、超、帮运动,是传授技术的好办法。目前各地都涌现出一大批插秧标兵和能手,他们之中有的日工效达七、八亩之多,但大多数普通插秧手,技术还不熟练,工效还低,如何把广大插秧机手的操作技术提高到标兵能手的现有水平,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广泛地开展学、比、赶、超、帮运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贵州省在推广使用插秧机这个工作上,已经获得很大成绩。但达到中共贵州省委提出的全省基本实现插秧机化的要求,还需作艰巨的工作。这里提出我们看到的几个问题和意见,供研究参考。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凡是领导决心大,干劲足,工作做得深透的地方,插秧机就推广使用的好,反之就推广的差。克服不平衡的问题,一面需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一面要帮助落后地区分析进度慢和不能推广插秧机的原因,有思想问题就解决思想问题,有实际问题就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坚定这些地区领导对推广插秧机的信心,克服那种“认为季节紧迫,插秧机问题多,时间来不及”的思想倾向,树立时间愈紧,愈要做好推广插秧机的思想。同时开展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的协作支援,是促进工作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继续改进插秧机的质量。最好的办法,是领导、制造工人、机插手三结合,通过田间实际操作,进行检查和修理。对没有在生产实践中考验过的机子型号,就不应大批制造。
三、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中共贵州省委指出的以机插为主、手插为辅的两条腿走路的精神,还要进一步作些工作。有的公社领导思想不明确,加上开始机插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群众对机插有顾虑,于是就动摇起来,表面上是两条腿走路,实际上则干脆放弃机插,连试验都不试验。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