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推行“二五制”领导方法的收效和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6
第4版()
专栏:

推行“二五制”领导方法的收效和经验
中共吴桥县委员会

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人民公社的发展和提高,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大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改进领导方法,站到群众运动的前头,加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妥善安排干部的工作、劳动和学习,更好地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推动群众运动不断前进。“二五制”的领导方法,正是适应这种要求产生的。
“二五制”的具体内容是:在一周中,有两天的时间学习、开会、研究工作,有五天的时间深入到生产小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具体帮助生产小队解决问题。在具体安排上,星期一、二是县委、公社党委、管理区总支(包括县、社各部门)各自开会检查研究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我们为了防止县、社、管理区之间上下脱节和互相影响,采取了县、社两级学习、研究工作的时间互相交叉的办法。县委星期一研究工作,公社、管理区和下乡包队的干部在这天集中学习。星期一晚上县委把一周工作布置到公社,公社在星期二根据县委的指示,协同管理区干部研究布置本周的工作,县委就在这天学习。星期三、四、五、六和星期日,是县、公社、管理区三级干部深入到生产小队工作和参加生产的时间。
“二五制”是怎样提出的呢?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吴桥县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就学习和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在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方面,采取了搞试验田、开现场会,干部到公社当社员、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等做法。这些做法收效很大,加强了基层的领导,推动了生产跃进。到1959年春,县委在制定新的生产跃进计划时,也总结了改进领导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为了保证实现新的跃进,必须继续加强生产第一线——即生产小队的领导。因为生产小队像军队的连队一样,是直接作战的单位,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集中点,是动员群众实现领导意图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干部以更多的时间加强生产小队的领导工作,经过几次酝酿讨论,确定了“三七开”的领导方法,要求脱产干部大体上要以70%的时间深入到生产小队工作和劳动,30%的时间在机关开会研究工作或学习。有一些公社在执行县委这一规定时,确定以十天为期,其中以七天的时间分散下乡,三天的时间回机关集中。这样做的结果,下乡的干部比过去多了,深入工作的时间更长了,这对加强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推动1959年生产的跃进,都起了很大作用。
今年春天,县委肯定了这一领导方法的必要性,同时检查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公社以下干部执行的较好,县级各部门执行的不够好。有时,下边的干部正在深入工作,参加劳动,或者正在学习,又被拉上来开会或汇报工作;同时,上边的干部下去的少,会议多、汇报多的现象,还没有彻底克服。第二、大跃进的形势发展很快,部分公社以十天为期安排工作,也略嫌长一些,它同县以上机关以一周为期安排工作、学习也有矛盾。而且,“三七开”只是个原则要求,各个公社安排的时间不具体,也不统一,这样,便容易上下左右不对口,遇有统一行动(如开会、汇报工作等)的时候很不协调。
今年开初,城关公社创造了“二五制”的领导方法,县委及时派人去进行了了解和总结,认为这种方法是“三七开”的发展,于是决定迅速在全县推广。县委还强调在执行中要“三统一”,即县级、公社和管理区三级要统一执行。这样,使全县各级的领导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推行“二五制”的开始。
在执行“二五制”过程中,县委除规定公社、管理区的大部分干部分工包片包管理区包生产队、加强对生产小队的领导以外,对县直各部门也组织了较多的干部深入基层单位,并划分为两类,一类如同公社、管理区干部一样,采取包生产队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类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工作。为了使下乡干部切实作好工作,县委提出了四项任务。四项任务是:一、当好生产小队的参谋,培养基层干部;二、搞好重点,树立样板,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实现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跃进;三、参加劳动,作群众的表率;四、宣传党的政策,及时向上级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政策贯彻执行的情况。

推行“二五制”带来很多好处,概括地说来,主要有以下这些。
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切实加强了基层单位的领导,大大减少了会议、文件和表报。据最近检查,县、公社两级的会议比过去减少了二分之一,管理区减少了三分之二,使干部能够更好地去深入工作、深入群众了。现在县、公社深入到生产小队进行工作的干部达到了二千五百四十四名,比推行“二五制”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并且在工作上出现了三多、三少、两及时、一清楚的新局面。即在机关办公室忙于事务的人少了,在生产队田间进行具体工作的人多了;东跑西转催要数字的现象少了,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多了;一般号召少了,深入下去帮助基层干部想办法出主意的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了,工作底码清楚了。过去,县委书记处书记只有两名经常下乡,现在,经常下乡的是三、四名。城关公社共有公社、管理区干部一百八十一名,过去经常下乡的占71.7%,现在增加到90%。很多干部因为工作深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高凤梧到仓上管理区东风农场,见社员三个人推一辆水车,一天只浇七分麦田,便同社员一起劳动,了解到劳动效率低的原因是社员对评分记工不合理有意见。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浇地效率很快提高了一倍多。
干部学习、工作和劳动制度化。过去,干部学习不够经常,有一曝十寒的现象。现在各级干部都有了固定的一致的学习时间,建立了经常学习的制度。各级干部边学习理论,边总结研究工作,有了很大成效。城关公社为了克服一部分干部在抗旱斗争中存在的麻痹思想,引导着干部学习“矛盾论”,讨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的转化问题,又讨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等问题,通过联系检查思想,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如果客观条件好,但是自满松劲,也会形成工作落后;如果客观条件不好,只要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动员群众千方百计地解决它,也能促进工作大跃进。大家提高了思想,就鼓起了更大的干劲。
实行“二五制”,也使参加劳动的人数和时间大大增加。全县下乡深入工作的两千五百四十四名干部,一个月就作了三万四千五百一十六个劳动日。现在,公社干部一般每人每月可以做十个劳动日,管理区的干部一般可以做到十五个劳动日。这对群众有着很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这些干部改造了或正在改造着思想,学习了劳动人民的艰苦朴素作风,还学会了许多农业技术,变外行为内行。
长时期以来,在不少干部的思想上存在着所谓部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矛盾。在实行“二五制”过程中,这些干部一致认识到部门工作必须为中心工作服务,积极地推动中心工作,部门的工作才能跃进,因此,参加中心工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部门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的更紧密,保证了中心工作与部门工作双跃进。在各级干部的带动下,全县出动了十八万抗旱大军,展开抗旱保春播、抗旱保夏收的大突击运动。到5月20日,已经完成大田作物播种,九十万亩麦田已浇灌浆水七十九万九千多亩。为了保证块块全苗,亩亩丰产,各地采取了边播种,边查苗、补苗的措施,对需要补种的二十四万六千亩大田作物,经过一周突击,已点播了二十万零四千亩。在这一期间,各个部门的工作也实现了跃进。中国人民银行吴桥县支行的干部通过深入工作,在今年第一季度内,有农村金融等四项工作在天津市被评为先进。

从今年2月份开始推行“二五制”到现在,只有四个多月,在全县范围内已经普遍开花。在推广这一领导方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干部是欢迎的,有些干部也有过一些顾虑,甚至遇到过习惯势力的阻挠。如有的负责全面工作的干部,怕会议开的少了,全面情况没法掌握;有些部门的干部担心部门工作受影响;还有的怕下级执行了,上级不执行,事情不好办;也有少数同志怕艰苦,不愿长期深入基层工作和参加劳动,等等。县委和公社党委针对这些思想问题,大讲形势,大讲改进领导方法的必要性,并且组织全体干部结合学习党的有关整顿干部作风和改进领导的文件,开展了领导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二五制”好不好,怕艰苦对不对等问题的大鸣大放大辩论,使各级干部从思想上明确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在近几年来的大跃进过程中,各级领导的作风有很大改进,但是一些几多几少的官僚主义作风,还在某些干部中程度不同的存在着。领导作风问题,也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必须不断改进才能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第二,干部参加劳动比过去多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作到普遍化、经常化,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干部又红又专。第三,广大干部热情高干劲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理论学习重视不足,坚持不好,因此,政治理论水平和对实际事物的理解水平还不高,在工作中还有主观主义。第四,有些人对部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还缺乏辩证的认识,往往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反复讨论,干部提高了认识,进一步理解到“二五制”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另外,领导上还注意了不断总结推行“二五制”的实际成果,用活人活事活道理,继续向干部进行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坚定了大家推行“二五制”的信心。
实践证明,“二五制”要执行的好,推行的彻底,必须在全县范围内各级共同遵守。首先是县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作起。有的干部说:“县委如果真执行,我们就执行。”这话是有道理的。县委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接受了推行“三七开”制度时的教训,在书记处、常委会上讨论了几次,作出决定,由书记带头,坚决贯彻,并提出了“三狠”(狠心下乡深入工作,狠心坚持学习,狠心减少会议、表报)。因为县委决心大,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改,各部门和下级干部也就坚决执行起来。
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或者一用上它就能包医百病。因此在推行“二五制”过程中,也还需要不断地发现新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总结新的经验,使之逐步完善起来。根据最近的体验,在执行“二五制”中如何作到上下结合、点面结合、劳动同工作、部门与部门等结合,是很重要的问题。所谓上下结合,就是深入基层的干部力量增加,守机关的人力减少以后,许多具体问题应当尽量在基层解决,不然,机关事务工作不减少,势必又得抽人上来。另一方面,机关工作中有问题需要同深入下去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商量时,也尽量不采取找回来的办法,而多用电话联系和下去的办法解决。这样,互给方便,上下支援,才可以使上下工作都不受影响。所谓点面结合,就是深入基层的干部,在五天内有三、四天蹲点,一两天跑面,无论做中心工作或部门工作,都要不断解剖麻雀,创造典型经验,然后以发通报或开现场会的方式,指导全面工作。这样既能深入与提高点的工作,又能抓紧推动面的工作。在工作与劳动结合的问题上,也摸索出了一条早晨转(到田里检查生产)、白天干(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帮(帮队干部研究工作)的经验,使深入工作与参加劳动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在部门与部门工作的结合问题上,由于机关干部人力减少,可适当地实行联合办公,发挥组织起来的作用。下乡干部也可互相委托办一些事情,采取“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办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各部门的业务都能搞好,而且还发扬了互相协作的共产主义风格,在业务上培养了“多面手”。
“二五制”的具体内容,需要充实和发展,总的时间安排和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最近吴桥县旱象严重,紧急抗旱的任务刻不容缓,为了及时地研究对策,有时公社党委就提前把干部集中起来开会。为了很快下去分头贯彻执行抗旱任务,也可以把规定的两天集中的时间缩短为一天或一天半。另外,如果遇到搞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学习任务较大,或者在不太忙的农闲季节,也可适当地扩大集中活动的时间,减少一些分散活动的时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应该严格执行,不要随意更改。
推行“二五制”还是培养“五好”干部的一种有效办法;而开展“五好”干部评比,又可以保证“二五制”的贯彻执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有些干部不大习惯,大部分干部作的好,有的就作的不好;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的干部没有习惯,或者因为水平低学不进去。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必须强调政治挂帅,对干部加强思想工作,采取一些必要的积极的措施。例如,我们在所有的脱离生产的干部中,普遍建立了劳动手册,在小队中帮助群众干了多少活,都请队长签署在手册上,回机关后由党组织检查。又如,在学习方面,县委把理论教员都派了下去,还规定下乡的县级各部门的负责干部,都兼任理论教员和辅导员,同下边的干部一起学习,帮助大家学习,这都促进了广大干部的劳动和学习。另外,我们还特别强调了定期评比“五好”干部,插红旗,树标兵,开展先进帮落后、落后赶先进的竞赛活动。城关公社党委曾召开了一次中心工作大会,当时就评比出五十八名“五好”(即风格好、作风好、劳动好、关心群众生活好、学习好)干部,进行了表扬;对个别劳动不好、作风不好的干部进行了适当的批评。因此,不论在深入工作,参加劳动,或者在积极学习方面,都出现了先进更先进、落后赶先进的热潮。
我们推行“二五制”的时间还不长,要使领导方法、领导作风合乎当前形势的需要,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我们决心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更好地去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