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塞北江南谁更强——养鱼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6-16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塞北江南谁更强
——养鱼史话
杨旻
鱼类被用作食物已有很久的历史。据人类学家考定,五万多年前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知道采捕鱼蚌。东南沿海一带,还发现过原始社会人类所用的鱼钩和鱼网坠。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上,更制有鱼形花纹,说明当时鱼类已进一步被反映到了艺术创作上。
鱼类的养殖,大概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文字有一条说:“贞其雨,在圃渔。”所谓“在圃渔”,就是在园圃的人工池塘中进行捕鱼的意思。“周礼”所载管理渔业的官——?人,竟包括三百多人,东汉马融说:这是由于当时“池塞苑囿取鱼处多”的原故。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养鱼工作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春秋时候越国大夫范蠡综合这些经验,写成了“养鱼经”。他在“养鱼经”中写道:“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纳池中,令水无声……”当时的三尺约合现在二尺,这样长的鲤鱼,已满了三岁,雌的卵子康强,雄的精液旺盛,因此鱼卵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鱼子的成活率都很好。当时的2月相当于现在农历的12月,这时鱼多潜伏于水的下层,不大爱动,捕捉时就可减少或避免亲鱼受伤。农历12月离鱼的产卵期还远,这时捕放,使亲鱼事先多多熟悉一下新的环境,对将来产卵孵化,也是很有利的。至于所谓“令水无声”,就是放鱼入池时不要使鱼和水面撞击成声的意思,也确是保护亲鱼所应注意的事。
在鱼池工程上,“养鱼经”介绍说:“以六亩地为池……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谷中立水六尺。”池面达到六亩,鱼就可以较畅快地进行回游,同时由于面积增大,池埂相对减少,又可以较充分地利用土地。“池中九洲”,意思就是要在池中设置九个小岛。“养鱼经”认为:这样就可以使鱼“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虽然设了小岛会占去一些面积,又妨碍捕捞,但就其能增加运动,促进鱼的食欲和生长来说,却是有科学道理的。“八谷”是指在池底再挖八个小池,谷上水深二尺,是为了符合鲤鱼产卵孵化宜于浅水的需要。夏季水浅易热,冬季水浅易寒,有了池底几个六尺深的谷,就等于给鱼修造了避暑防寒的别墅。这样,在一个池中同时进行孵化和饲养的矛盾,便巧妙地得到了适当的解决。至于全部的水深规定为八尺,和现在一般鱼池的深度,基本上也是符合的。
此外,古代还有用松毛、枫叶除鱼虱,用咸蛋壳饲鲢鱼、用羊粪饲草鱼的记载。羊粪饲鱼究竟有什么特殊价值?暂时虽不好说定,但用牛粪饲鱼,最近已有人试验过了,据说:鱼的成活率既高,生长又快,还能耐长途运输,成绩比用黄豆、豆饼的还好。古书上还说:饲料应投于池的北部,因为池北受日光多,是鱼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又“扪虱新话”记载:“有人于庭楹间凿池以牧鱼者,每鼓琴于池上,即投以饼饵,鱼争食之,如是者屡矣。其后鱼但闻琴声丁丁然,虽不投饼饵,亦莫不跳跃而出。”这显然是利用的条件反射,也很有科学道理。
海港养殖,在我国也已有数百年历史。“异鱼图赞”一书上记载:“于潮泥地凿池,仲春潮水中捕鲻鱼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其他如蠔、蚬……的养殖,在“南越笔记”等书上也都有详细的说明。
然而,在过去,历代封建统治者像对待其他一切生产事业一样,把渔业生产也当作一个压迫和剥削渔民的工具。因此,我国虽有数千年的养鱼历史,而渔民们在重重压迫下弄得无以聊生,渔业生产根本谈不上发展。
解放后,尤其是大跃进以来,我国的养鱼业便出现了许多奇迹。在过去,人们一直就认为“只有长江捕花,哪见内河插弶”,而现在,内河插弶却有效地被人们利用着。鲢鱼和鳙鱼,几千年来从来就只能在江河中产卵孵化,为了饲养它们,无论东南西北,也只好每年按时到长江、西江等几条江河中去接运它们的子孙,可是从前年起,它们已经破天荒乖驯地在池塘中孵育起小宝宝来了。鱼的生殖期过去一般都在春夏,现在却能教它们在秋冬也能产起卵来。太行山上,过去连吃水都发生困难,而现在,真正是“眼前就成鱼米乡”了。甚至在西北从前被形容为“风刮黄沙难睁眼,十家九户断人烟”的沙漠地区,以及许多自古以来没有养过鱼的牧区,现在也开辟了成百成千的养殖水面……。
我国的淡水养殖面积,去年已到四千多万亩,海水养殖面积达到三千万亩以上。目前按人口平均的水产品消费量,已提高到一年每人十余斤。请听,人们在高声歌唱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双手作出来的这个成绩:“一沟一壑皆储水,江河湖泊作池塘。万民竞比孵放养,塞北江南谁更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