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三结合”是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好形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02
第7版()
专栏:

“三结合”是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好形式
中共北京民用灯具厂总支委员会
最近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且运用毛主席的理论,检查了“三结合”工作以后,深深体会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无价之宝。
我们厂是由三十九个私营小企业合并起来的公私合营厂,在经过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和紧接着的整风运动以后,还不过两年多,工厂的面貌已经彻底改变了。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我们怎么能够把一个使用锤子剪子的“手工工场”,变成机器成行成列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厂?我们怎么能够使产值在两年内就增加十五倍?我们怎么能够使领导干部成为会劳动、懂技术、联系群众的生产内行?怎么能够使技术人员和工人密切结合起来,亲如一家?我们怎么能够使工人成为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又会管理企业的新型工人?这飞跃式的巨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指导下,认真贯彻上级党委的指示,坚持整风精神,运用“三结合”的形式,不断调整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不断正确解决企业内部矛盾的结果。
“三结合”是自觉地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物
我们厂的“三结合”,是在整风运动和“两参一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厂级领导干部在解决一些生产技术问题时,只是和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相结合,由于脱离生产劳动,认识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制定的方案、计划,执行起来,往往和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矛盾,不得不作很大的修改,甚至全部被推翻。领导干部开始意识到管理人员和工人需要结合起来,有时就吸收一些老工人参加讨论,情况果然有好转。但那时工人还只像客人一样,被请来提提意见,“三结合”的会议只停留在上头,讨论的问题也都是领导提出来的。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特别是技术革命运动,使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都感觉到,不互相结合,就不能多快好省地解决生产问题。这就使“三结合”作为一种重要制度固定下来,并广泛地采用。参加“三结合”的不但有老工人,而且也有学徒工。
“三结合”的会议也由厂部搬到车间、小组,和现场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三结合”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有关技术革命、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产品设计、劳动组织等问题都通过“三结合”解决。群众还创造了“一统三定”(通过“三结合”统一研究和规划有关生产和技术问题,并定人、定任务、定时间,以确保实现)和“三结合专业队”等形式,进一步发展了“三结合”。
“三结合”是承认企业内部矛盾,并且不断自觉地处理内部矛盾的产物;也是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企业内部矛盾的最好形式。
领导干部和工人紧密结合,矛盾不断解决,推动了生产跃进
运用“三结合”处理企业内部矛盾,首先是不断解决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之间的矛盾。
领导干部和工人之间有矛盾吗?有。我们企业中领导干部和工人之间矛盾的性质,和资本主义企业里的矛盾当然已经根本不同,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我们企业中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已经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但是,矛盾还是有的,不承认有矛盾是违反客观实际的。领导干部与工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分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就往往不能完全一致。不一致就是矛盾。但是,领导干部和工人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只要自觉地正确处理,这种矛盾是不难解决的。前一个时期,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干部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特别是大跃进以前,有个别领导干部缺乏群众观点,脱离群众,往往十天半月不到车间,到车间也是背着手,东门进,西门出。工作上不依靠群众,老想给工人划定个框框,束缚了群众的积极性。还有少数干部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推、拖、拉、扯”,哼哼哈哈,不及时解决问题。这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是当时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它妨碍了改善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的关系,妨碍了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厂绝大部分干部是工人出身,思想作风一般都比较好。但是,我们是公私合营工厂,资本家管理企业的那一套,不可能不留下较多的影响。不相信群众的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就是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
两年多来,我们一直猛烈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党总支书记和厂长带头深入群众,坚持参加劳动,经常在车间和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研究和处理关键问题。对干部也坚持严格的要求,经常抓干部汇报各车间的情况、问题、关键、措施,这就使干部非深入群众不行。在生产和技术革命高潮的时候,党总支的领导核心,还常常带着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分成几路下车间,在第一线组织战斗。最近厂里大搞新产品,总支书记、厂长都在车间办公,亲自和技术人员、工人组织三结合专业队,“种试验田”,分到车间的干部,几乎每人都要参加几个“三结合”,不但和工人一起研究技术关键,还常常和工人一起干活。通过“三结合”的实践,干部中依靠工人的思想明确了,官僚主义作风大为减少,管理工作大搞群众运动逐渐成了习惯。
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相结合,对技术革命运动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我们厂的领导干部都有这个体会:不和工人结合,很难发现关键问题;一和工人结合,关键就出来了;和工人结合得越好,发现的关键也越多,就越需要组织“三结合”去解决关键,推进技术革命运动。所以三车间主任刘荣久说:“越结合越需要结合,越结合也越爱结合。”由于领导干部和工人相结合,群众的革新创议也能够得到领导的及时的支持,工人有些很好的创议,开始没有把握,领导及时支持鼓励,工人就能坚决干起来。有的工人说:“革新成不成,常常就在领导一句话。”
“三结合”不但有效地克服了干部中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推动了生产,而且领导干部和工人因为分工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也容易得到解决。“三结合”会上,三头六对面,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更加妥善。领导容易了解生产中的具体情况,避免主观主义;工人可以了解全面情况,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克服具体生产岗位的局限性。
通过“三结合”,不但正确处理了领导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推动了生产跃进,而且使领导干部和工人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干部在和工人一起攻关键,一起干活当中,都学会了一些劳动技能,懂得了不少科学技术知识,成了生产的内行,劳动的熟手,逐渐向既是管理者又可以是生产者的方向发展。工人和干部一起处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上的问题,不断扩大参加管理的范围,熟悉着管理工作,逐渐向既是生产者又可以是管理者的方向发展。现在管理干部和工人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已经大大缩小。全厂80%的工人都担负着各种不同的管理职务,厂里两年来从工人中提拔了二十二人当干部,最近新提拔出来当车间副主任的钳工杨振兴不但干劲大,联系群众,而且管理业务也抓得很好,受到工人的赞扬。
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分工,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还是要有的。一辈子当生产者、一辈子当管理者,不能互换位置的现象,是旧社会的残余,将来是必然要消灭的。现在离开消灭这个固定界限的时候还较远,但是,从“三结合”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条消灭这个界限的具体道路。
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使理论脱离实践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运用“三结合”不断处理的第二个矛盾,是技术人员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中心问题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的分离。旧社会里,工人被当作活机器来使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实践相分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分离的现象可以逐渐解决,不解决就会阻碍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我们民用灯具厂的技术干部大部分是工人出身,资产阶级技术观点的影响不算深。但是,由于长期脱离劳动,成天和书本、资料打交道,脱离实际的作风和片面追求“洋”的思想还是不少。产品设计有缺点,工人建议修改,技术员不和工人商量,就命令:“照图纸生产!”技术革命中,技术员设计机器,总是往洋的方向考虑,要大型的,要精密的。工人说:“好倒是好,可惜机器做出来,生产任务也快完成了。”科学技术知识是从生产劳动中产生,又为生产服务的,两者应该密切结合起来。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切合实际地指导生产;工人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科学技术知识还不多,如不和技术人员结合,也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工人的生产实践必须结合。但是,技术人员迷信技术、迷信设备、看不起群众的思想和脱离群众的作风,又妨碍着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不断克服技术人员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是搞好“三结合”的主要关键。我们厂每一次技术革命运动,都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思想工作的一个重点。1958年“大战五十天,实现机械化”的时候,许多技术人员摇头,说这是“冒险的计划”,说:“焊洋铁壶的工人哪能造机器”。但是五十天奋战的结果,“焊洋铁壶的”果然做成一百多台机器和专用设备。工人显示了自己的力量,技术人员不得不“服输了”。今年试制新产品,开始时技术人员没有依靠广大工人,十几天没有结果,党支部发现这个问题后,组织“三结合专业队”,工人和技术人员一结合,就找出许多办法来,不但二十多天试制成十种新产品,还对产品进行了革命:如,原来有一人多高、要四个人抬的产品,一下砍掉体积的三分之二,一只手就可以提着走,性能和质量一点没有影响。反复的实践使技术人员得出一个结论:“和工人结合的确有效。”“不搞三结合,要完成这么多的技术工作,简直不敢设想。”现在技术人员已经从不想下车间、不愿下车间,逐渐转变为习惯于和工人一起研究问题了。厂里的技术人员个个都学会了实际操作技术,有的技术员车铣旋刨样样都拿得起来,和工人研究技术革新课题的时候,常常边研究,边干活,技术员吴子佳,工人干脆叫他吴师傅。
“三结合”中,工人也懂得了许多科学道理,许多实践经验已经能够从理论上来解释。改革一个设备,原来只能用手比比划划,现在不少工人已学会画图纸。全厂工人技术水平,1957年平均只有一点二级,现在很多人已达到中等技术学校的水平了。工人和技术人员都从“三结合”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理论和实际相分离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理论和实际相分离的状况现在还是存在着,从书本出发和从实际出发的分歧,“洋”和“土”的分歧,常常是“三结合”会上争论的焦点。这种分歧是旧社会理论和实践长期分离的结果,不可能很快得到彻底解决,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认真坚持“三结合”来经常处理这个矛盾。
坚持政治挂帅,“三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运用“三结合”不断处理的另一个矛盾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和资产阶级思想观点之间的矛盾。企业的内部矛盾,并不是一经“三结合”就可以自然解决的。“三结合”研究的具体问题,可以按无产阶级的原则解决,也可以按资产阶级的原则解决。要正确地处理矛盾,必须有无产阶级的政治挂帅。“三结合”研究技术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有各种片面的意见。技术人员对书本知识熟悉,和技术资料接触得多,容易脱离实际,片面求大求洋,看不起土办法,把土办法看作不科学、没出息、没前途的东西,这就和穷干苦干,自力更生,土洋并举,以土为主,土法上马的方针相违背。工人和一部分技术人员之间的“土洋”之争,常常是很激烈的。探照灯灯身上的方孔,因为孔的大小、距离,各不相同,需要在五台冲床上分别加工,工人和技术员都想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员提出要制一台洋的辊孔机,这是一种龙门刨式的大型设备,既缺材料,又要花很长的时间。工人不赞成,想用土办法,在“三结合”讨论中,领导干部坚持土法上马,支持工人的意见,教育技术人员,组织大家从土办法上着想。结果工人想出了改变产品设计(减几个孔)和冲床联动化的办法,很快就实现了。十二道工序合而为一,减少了四台冲床,效率提高了二十倍。技术员说:“我们脑子里就是迷信洋,如果不是党的政治挂帅,照我的办法做,不知哪年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党的方针政策和资产阶级技术观点、本位主义等的矛盾如果解决得不好,“三结合”就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损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利益。有了政治挂帅,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不但可以避免错误的结果,而且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例如有些技术员不从实际出发,片面强调质量,这是不对的,但是如果领导干部正确地对待质量问题,技术员的片面看法,也可以促使工人注意避免另一种片面——忽视质量,使矛盾得到妥善的处理。
毛主席说:“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三结合”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内部矛盾的组织形式,坚持政治挂帅尤其重要。没有政治挂帅的“三结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会流于形式。
“三结合”使企业中的共产主义因素逐步增长
“三结合”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是个客观存在。有人不承认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统一没有矛盾了;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尽善尽美,可以长期保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了;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唯一任务就是发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了。这种看法既违背辩证法,又违背客观事实,是极端有害的。依照这种看法办事,生产就会少慢差费,社会就会停滞。
毛主席说:在所有制问题解决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个论断完全适合于我们民用灯具厂。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是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因此必然存在着成长中的共产主义因素和死亡着的资本主义残余的矛盾,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企业也是处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中,也存在着成长中的共产主义因素和死亡着的资本主义因素的矛盾,并不是一切方面都适合了。我们厂在解决所有制问题以后,生产关系在主要的方面已经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所以生产能迅速发展。但是,还有一些不相适合的方面,例如,依靠少数人管理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方法,依靠少数人关门研究的资产阶级技术路线,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残余,它们和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不相适应。这些不相适合的方面,又妨碍着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发展。保持这些残余,还是消灭这些残余,反映了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我们通过“三结合”等形式,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调整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使资本主义残余逐步消除,使共产主义因素逐步成长。现在,“三结合”已经使我们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能劳动,懂技术,逐渐成为生产内行;使我们的工人成为懂得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新型的工人阶级;使我们的技术人员熟悉劳动生产,并使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实践相结合。从“三结合”的发展中,我们还看到了美好的远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所以,“三结合”不但是发展生产、推进技术革命运动的有力武器,是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具体办法,而且还是使我们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