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一个方便群众的食堂——记北京二龙路公社文昌胡同食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05
第4版()
专栏:

一个方便群众的食堂
——记北京二龙路公社文昌胡同食堂
本报记者 张慧贤
妇女食堂办得好,饭菜可口味道好,
花样多,价钱少,服务热情又周到,
又清洁,又卫生,天天出现新面貌,
进了食堂如到家,家里哪有这里好,
吃得饱,吃得好,安心去把生产搞。
像这张大字报上写的一样,提起北京西城区二龙路人民公社文昌胡同妇女食堂,社员们和这个地区的一些工人、干部都称赞不绝。有的人说,“一样的菜,妇女食堂做的菜味道就是鲜,吃着顺口。”有的人说,“在这儿吃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方便极了。”
为了生产
下工、放学的铃声响过了,住在文昌胡同附近的男女老少纷纷从公社工厂、学校和家庭中流向妇女食堂。饭厅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从窗口买到可口的饭菜。
老大爷,您先坐下,想吃什么告诉我,我给您送来。
小朋友们,先洗手再吃饭……
炊事员刘文兰热情地招呼着。她看见大家都吃得很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忽然她发现坐在圆桌旁边的一个年轻妇女饭咽得很慢,精神也不太好,刘文兰立刻走上前去亲切地问道:“您不舒服了吧,别吃这个饭了,想吃点什么,我给您另做。”这个年轻的妇女是公社医院的化验员王玉蓉,是第一次怀孕,她看到刘文兰这样热情地照顾自己,很难为情地对刘文兰说:“没什么,别麻烦了。”刘文兰看到这情景,心里也猜到八成,高兴地想:“她一定是有喜了”,不一会儿,刘文兰就给王玉蓉送来一碗清淡的小白菜鸡蛋汤,王玉蓉饱饱地吃了一顿。从此,刘文兰每天调着花样给她做饭,王玉蓉感激地对食堂主任曹晓东说:“因为怀孕反应,医院都没个好办法,食堂倒治好了我的病,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曹晓东笑着说,“在一个屋吃饭,都是亲人,你们在外边生产,工作,我们保证你们吃饱吃好,别像外人似的客气了。”
在文昌胡同附近的公社工厂、工地、商店里,流传着不少关于妇女食堂支援生产的“佳话”,他们在提到自己生产和工作成绩的时候,总爱说:“妇女食堂给我们鼓的劲可不小。”食堂为了便利生产和工作人员就食,不仅使早、中、晚三餐饭按时供应,而且特别订了一条规矩,对生产人员随时供应,哪怕是深夜,只要事先留个话,就能吃到可口的夜宵。食堂的服务员每天还要抽出时间照顾那些有特殊困难的人,她们不仅在食堂里热心地照顾老小,对老、病、残、产妇等出门不方便的还送饭到家。有一次张镜城老大娘病了,可是她的儿女们的工作地点离家都很远,妇女食堂就每天派人给张镜城送饭,一直到她病好。星期天,张镜城的儿女们回家知道这件事儿以后,马上写了张“人民公社食堂真正好”的大字报送到食堂来,张镜城老大娘看见食堂主任曹晓东,激动地说:“不是你们这样照顾我,孩子们就得请假耽误工作。”
服务赛饭馆
“众口难调”的说法,对妇女食堂来说是很不适合的,因为在这儿吃饭的人们最称心的就是“饭菜顺口”,称赞她们的服务态度赛过饭馆。
可是,做到这一点,也真不容易啊!在这里吃饭的人,职业有工有商,籍贯有南有北,经济条件也不一样。食堂的工作人员,根据这种复杂的情况,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尽可能来适应大家的需要。食堂里,每餐饭都有米饭、馒头、稀饭、花卷、窝窝头等十多种主食。每天,除菜站给食堂送许多新鲜的蔬菜等副食品而外,炊事员刘文兰总是天不亮就到市场去选购老人们下酒的小肚、腊肠,年轻人想吃的酱菜和孩子们爱吃的豆类等菜肴。为了使南方人北方人都满意,她们还进行了分工,扬州人刘文兰做南方菜,辽宁人曹晓东炒北方菜,因此副食一天总有二十多种不重样,一种洋白菜同时就做出炒、辣、糖醋和凉拌的四样。她们在烹调技术方面,除了互相学习外,还向大饭馆
“同春园”和“又一顺”的老厨师学习,因此她俩现在都学会做一百多种菜。每逢节日,她们就大显身手,有些菜的味道确实不低于“同春园”,这就是她们博得的“服务赛饭馆”美名的来历。
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人们都说在妇女食堂吃得好,可是并没有多花钱,就为这个,妇女食堂不知道接待了多少参观学习的人群,到过这个食堂的人都有这种印象:“这个食堂真正做到精打细算,勤俭持家,这样办食堂怎能叫人不称心如意。”
记者最近访问了这个食堂。食堂主任指着饭厅外边墙根前一排大缸说:“这里边是腌菜,人们可爱吃了,这些菜都不是特别买来腌的,是每天摘菜剩下的菜帮、菜头和萝卜缨。”曹晓东又指着地下三大盆洗米水说,“用它洗碗就把碱给省下了。”她说:你可别笑话我们小气,把什么都当宝贝,我们家庭妇女别的能力比不上人家,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可算我们特有的本领,就是因为我们这样针头线脑一点大的东西都不肯浪费,而且在用料、烹调方法上不断改进,所以食堂能做到成本低,质量好,人们不费多的钱就能吃到好饭菜。说到这里,在公社综合工厂生产的张美丽,正好带着弟弟妹妹们来食堂吃晚饭,她今天买了炒洋白菜和炒黄瓜等四个菜。她说:“我们一家八口人吃饭一月只用五十多元,比在家吃还省呢。”
光荣的岗位光荣的人
曹晓东是街坊们公认的“能干人”。她在家里照顾爱人、孩子的饮食起居,真是无微不至。1958年夏天,街道成立了工厂,许多家庭妇女干活干得很起劲,就是吃饭的问题解决不了,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人在工厂干活,心却想着孩子们的吃喝。曹晓东是街道积极分子,她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就决心把自己在小家庭里施展的技术用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来,再三向街道党委表示她愿意当炊事员。党委立刻给她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就这样,曹晓东和同样心情的刘文兰共五个家庭妇女办起了妇女食堂。
食堂一成立,就有四十多人来吃饭,刚出家门的家庭妇女那知道食堂是怎么个办法,尽管饭菜都做好了,每到开饭的时候还是手忙脚乱的,特别是在饭菜口味不能使大家满意的时候,心就更慌了,生怕人家吃不好影响健康和生产。有一次,刘文兰炒了一盆苋菜,心想大家一定吃得新鲜,谁想到北方人不习惯吃它,剩了一大半,刘文兰看着菜盆难过极了。这时公社党委来帮助她们改进工作。她们首先对吃饭的人进行调查访问,摸清人们的饮食习惯,接着就千方百计学习烹调技术。她们把每个人会做的菜编入食谱,又到其他一些办得好的食堂去参观学习。曹晓东去年到兰州看爱人,在火车上还到餐车间学会做盖浇饭。刘文兰每天晚上回家多晚,也要躺在床上把第二天的食谱和做法想好以后才肯睡觉。就是这样,食堂的饭菜越来越好了,名声传出去,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二百多人在这里吃饭,成了一座满不错的中型食堂了。
今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个人人满意的食堂,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单位。喜讯传到食堂,大家高兴极了。在首都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那一天,她们做了二十多种菜推选曹晓东到大会献礼。曹晓东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双手端着菜盘,走上了万人大礼堂主席台,当她看到周恩来总理满脸笑容地称赞她们的菜做得好的时候,曹晓东兴奋地流下了热泪,心想,“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当炊事员,是多么光荣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