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绿色的隧道——见闻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06
第8版()
专栏:

绿色的隧道
——见闻杂感
顾明
在从成都去都江堰的公路上,我们坐在车子里,看到两旁的河渠上都用竹子、木材搭了架子,把一条几十里的河渠都密密严严地罩住。这是怎么一会事呢?我正在纳闷,同行的同志告诉我说,这是南瓜架子,为了节省土地,把架子搭到河面上来,同时当瓜藤叶茂密的时候,绿荫成片,又可以遮盖河面减少河水的蒸发。于是我仿佛看到在赤日当空的炎夏,满河的水在这绿色的隧道中缓缓地流着,滋润着大地,灌溉着田亩。多么巧妙的安排和设计啊!它的设计者是谁,不用问也会知道,他不是别人,正是勤劳而又勇敢的人民。
在这里我更深刻地理解到“找缝插针”这句话中“找”字的真正的含义。河面上空的这个“缝”是我们一般人“视而不见”的“缝”,见是见到了,可是谁又想在那儿“插针”呢!然而在川西平原,这个“缝”也被找到了,空间被大大地利用,你看他们的“针”插得多好啊!
在重庆市南岸区涂山公社,我们看到公社的人们,为确保粮食多种多收,实行“寸土必争,找缝插针”。大家积极细致地安排土地、劳力、种子。他们认为土地首先应充分发挥“十边”的作用。这十边就是:田边、地边、堰塘边、水库边、河边、路边、沟边、菜地边、屋边、坟边。充分利用这十边的零星土地,增种粮食,这样他们还觉得利用得不够,所以又继续抓“粮套菜”、“菜套粮”的耕作方法,大搞“六结合”,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他们说的六结合是:高秆粮食和匍匐瓜菜相结合;矮茎茄果和叶菜类相结合;深根作物和浅根作物相结合;豆类作物和禾本科作物相结合;攀缘作物和高秆直立作物相结合;生长期长和生长期短的作物相结合。经过他们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安排之后,同样是一块地就可以种上五、六种作物,充分地利用了土壤、阳光、空间,并且各种作物互不影响,都可以得到正常的生长。对果木地他们也不放过,他们在大树下面栽瓜苕,小树行间种包谷和高粱。
大搞增种、间种、套种,能多种一畦就多种一畦,能多种一亩就多种一亩,能多套种一行就多套种一行,能多种一棵就多种一棵,千方百计找“缝”插“针”,使寸土不漏,寸土不闲,充分挖掘出土地的潜力,而土地的潜力是挖掘不尽的。能找“缝”插“针”,善于找“缝”插“针”,肯于找“缝”插“针”的人,到处都可以找到“缝”。
走过了成都到都江堰的公路,参观涂山公社之后,那种豆类满山种,南瓜遍河面,果林套豆类,苗圃种高粱,田边地角都种尽,保证多种多打粮的景象,真是使人感动。而其中河渠、水道上搭架,绿叶成荫,瓜果累累的绿色的隧道,更使人感到人的智慧是多么无穷无尽,而人的创造能力又是多么奇妙和丰富啊!然而这些无穷无尽的智慧,只有在今天这个毛泽东时代才有可能发出这么灿烂的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