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帮助公社建立“家底” 从根子上支援农业 江苏七千职工下乡驻社办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0
第2版()
专栏:

帮助公社建立“家底” 从根子上支援农业
江苏七千职工下乡驻社办厂
据新华社南京讯 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徐州、南通、镇江、新海连、淮阴等十个城市的工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今年以来采取“配套下乡”的办法,先后派出了工业干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共七千六百零五人下乡驻社,帮助各地积极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县社工业,加速进行农业技术改造。
“配套下乡”就是从干部、技术力量到设备,连人带马一齐出动。江苏省十个城市今年派往乡村的技术大军,总共携带了生产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产品的各种设备几千台。这批人员一般都派往邻县农村;南京、无锡两市除派人支援所属辖区农村外,还派出一千三百多人,跨过长江到扬州、盐城、淮阴、南通等专区落户,支援苏北“赶江南”。各地技术大军下乡的任务主要是就地帮助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县社工业,从建厂、安装设备、培训技工到健全管理制度包干到底。
这十个市“配套下乡”支援农业的活动,是在厂社普遍挂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各市与农村人民公社挂钩的工厂企业就有七千六百八十九个(其中包括部分与公社挂钩的学校、医院),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厂社挂钩串成行,城乡协作连成网”的新局面。厂社挂钩以后,各地党委又通过组织职工群众下乡访问、邀请公社干部到厂作报告,以及上政治课等方法,使干部和职工群众深切地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支援农业不仅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全面跃进,而且也是为了实现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同时,城市工业领导部门和厂矿企业都派出专人下农村,帮助挂钩的地区和公社制订农业技术改造的规划,并输送干部、技术力量和设备下乡,帮助公社发展工业,建立“家底”。各市党委把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规划交职工群众讨论,发出了“干部下乡、技术下乡、设备下乡、风格下乡”的号召,许多工厂掀起了报名下乡的热潮。
各市支援农业的技术大军到达县社以后,立即和当地干部、公社社员一起,投入了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战斗,表现出工人阶级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对支援农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他们都和当地干部、社员吃住在一块、劳动在一起。无锡机床厂车间副主任过凤祖,到淮阴专区盱眙县农业机械厂担任厂长,到厂第一天,就和工人并肩干活,边干活边了解全厂情况。他发现收割机铸件质量不高,马上和工人开诸葛亮会议,研究出了改进措施。南京晨光机器厂工人卡长台、南京轴承厂工人何正祥,到滨海县正洪公社农具厂以后,当天就到田头参加农业劳动,一连数天征求农民对农具的意见,回到车间后就和其他工人一道动脑筋想办法改进农具。
城市工业部门“配套下乡”,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县社工业的领导,改进了县社工业的企业管理。常州市下乡的干部根据县社工厂的情况,推行了上政治课,“两参一改三结合”、劳动竞赛等一套政治工作经验,加强了党对县社工业的政治思想领导。各市下乡的干部和管理人员,还帮助县社工厂建立必要的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班组核算等制度。同时,通过“配套下乡”的活动,迅速壮大了县社工业的技术力量,提高了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能力。常州市派到武进县去的一百一十三个技术工人。在三个月内,就为县、社工厂培养了徒工一千零二十五人。由于技术力量加强、设备增多,许多县、社工厂在农业机具的生产上,由只能小修到中修以至大修;由只能修理发展到既能修又能造。通过“配套下乡”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南通地区公社农民反映:“工人有风格,我们也有志气,工业大力支援农业,我们也要大力支援工业。”(附图片)
青海西宁农牧机械厂把支援农业生产的任务列为当前生产的中心。今年,这个厂在支援春播中生产了四十八行、六行播种机四千多部,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图为厂党委书记李基(右)和工人们在一起研究改进新产品——太谷号收割机。   新华社记者 李景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