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工农双模范”——张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1
第2版()
专栏:

  “工农双模范”——张顺
  本报记者
北京郊区长辛店中捷友好人民公社里,到处传颂着“工农双模范”张顺的动人事迹。张顺原来是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的老锻工。1954年退休以后,投身农业大生产运动。为社员修农具,造机器,传授技术,六年如一日,受到农民的热爱和称赞。
张顺参加过“二七”大罢工。在工厂里,由于他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获得了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退休以后,他一心惦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怎么也过不惯清闲安逸的退休生活。好几次一听见工厂的汽笛响,他就提起饭盒往工厂跑;夜间,时常在梦中回到工厂去打铁。有着这样一颗建设社会主义红心的张顺,不久就被村里热火朝天的农业大生产运动吸引住了。他眼瞅着农民兄弟闹增产,感到自己是个老工人,支援农业生产是自己光荣的责任,一定要出把力气,流把汗!
1956年的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红五月”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打井、开渠。张顺从旁边路过,看到社员们手里的镐头都用秃了,心里顿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别的不行,论打铁可不外行,为什么不能给社员修修农具,再带上几个徒弟?”他立刻转身向社办公室走去。
社党委热情地欢迎他,马上给他派了两个好样的小伙子。张顺带上徒弟,在一座小庙里搪炉、垒灶,白手起家办起了小小的铁工厂。多年不见香火的破庙,从此又热闹起来,从早到晚,炉火旺盛。一年的工夫,经他们手修好的农具、用废铁打的锄头、小镐等,有三十多种,四千多件,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社员们高兴地说:这回咱这座破庙可出了“活神仙”了,这个老铁匠有求必应,真解决问题啊!
大跃进的1958年,农村生产运动波浪滔天,到处需要大量劳动力。看到这种情况,张顺又琢磨开了:“看样子,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光靠苦干还不够,非改革农具不行;要是能让社员们种地都使上机器,那可就好了。”当时,社里种了几百亩白薯,他决心先试验着搞一台刨白薯的机器。他苦心琢磨了两天,画出了一台马拉刨薯机的草图,跟生产队长进行了研究,决定先打一台试试。第一次试验失败了。在社党委的支持下,他找社员们一块儿商量修改。最后终于及时制成了刨白薯机,使社里几百亩白薯提前五天收完。接着,他又先后研究成功了花生、玉米、两用播种机、锄草机,还帮助木工创造了密植小麦播种机。张顺就这样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不要任何代价地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改造。社员们人人尊敬和爱戴这个老工人,1958年,他被评为全市农业劳动模范。
人民公社运动的巨浪席卷全国,“红五月”农业生产合作社同附近几个社合并,建立了长辛店中捷友好人民公社。公社成立以后,很快就办起了农业机械修造厂,张顺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带着小铁工厂的人马来到修造厂。新建的农机修造厂锻工车间没有一个技术工人,张顺来到这里,就手把手一个一个地教。他的大徒弟陈宝和,也成了这里的骨干力量。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的领导干部和工人们,都非常关心张顺在社里的工作。公社农机修造厂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张顺解决不了的到车辆厂去一说,工厂立刻伸出支援的手。
一年来,张顺所在的农机修造厂发展得很快,车、钳、锻、铸、焊各个工种样样俱全。在张顺和公社附近大工厂工人的积极帮助下,厂里的技术力量也增长得很快,各个工种都有了初步掌握技术、能够独立操作的工人。张顺还同厂里其他两位老工人合作,给锻工车间装制了一台夹板锤。现在,这个厂不仅担负了公社内部机动农具和农业机器的中修、小修,而且成批制造农具、皮带运输机、汽车拖车等。
几年以来,老工人张顺把农民兄弟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把农民兄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越干越带劲。他的老伴看他整天跑里跑外的,有时关心地说:“这么大年纪,不知哪儿来的精神,总是闲不住!”他回答说:“党和毛主席给我的精神,这会儿不干,明儿再想干都赶不上啦!”公社党委和修造厂的干部也劝他:“多注意休息。让年轻人多干点,你从旁指点指点就行了。”张顺不以为然地把大拳头一伸说:“我还要干到共产主义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