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好厂长张文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1
第3版()
专栏:甘肃通讯

  好厂长张文友
  ·本报记者·
“张文友是个好领导,既指挥战斗,又参加战斗。”兰州市大砂坪机械厂的工人们都这样赞扬他,夸奖他。
张文友是这个厂的副厂长、厂党委委员。他经常和群众一起劳动,和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今年4月,铸工车间接受了生产排灌水管的任务。这是第一次试生产,在浇铸中一连四、五次,不是裂口,就是断成几截。排灌水管是农业抗旱的急需设备,为了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工人们抱着高度的热情,夜以继日地搞试验,就是找不出裂口的原因。张文友从家里搬到铸工车间,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一起搞试验。每失败一次,他就把工人叫在一起,分析原因,一次一次集中群众的智慧,一丝不苟地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探讨它的“秘密”。经过多次分析和连续试验,初步摸到一点门路,但废品率仍然很高。究竟是那个环节造成的,一时做不出结论。张文友就领着工人参观了甘肃农具厂、兰州电动机厂、机器制配厂等十多个工厂,同时又请省农业机械局排管“医疗”队传授技术。通过登门拜访,学习经验,进一步启发了工人们的思想,接着改进了浇口和冒口,使排管合格率由20%逐步提高到80%,最高达到90%。赶上了先进厂的水平。
张文友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一有空,他就往车间里跑,作群众的知心朋友,这样就使他扩大了耳目。有一次,他听到工人说:“夜班总是赶不上白班。”意思是工作效率提不高。夜班为什么赶不上白班?这句话一下就钻进张文友的脑子里。
打这以后,他每天晚上回家都先要到车间里去看看。一天晚上,他回家路过三车间时,看到愈明孝小组两个工人正在改进下料机,一个说用皮带轮不行,一个说用牙齿轮倒好,就是没有。张文友站在他们的背后说:“用牙齿轮最好。”工人扭头一看,原来是张副厂长。“好是好,哪里有呢?”工人向他提出了问题?“有!维修组的房子外边有,是从转炉上拆下来的,你们去拿来用吧。”张文友看了看下料机,转身带着两个工人就把牙齿轮取来了,防止了停工待料。还有一次,一车间在开炉中缺料了,眼看要停炉。张文友一走到车间,便碰到这个问题。他问:“为什么白天不准备好?”工人们说:“干白班的说差不多了,我们也就没检查。”这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到哪里去找人呢?张文友丝毫没有犹豫,回到办公室,找来十多个人,不大功夫,就运来了三吨料,张文友临走时对工人们说:“把这件事告诉你们车间主任,以后要彻底克服‘差不多’的思想”。从这里,张文友深深体会到:“夜班赶不上白班”是人为的原因。他根据夜班赶不上白班和“差不多”的思想反映,建立了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值班制度,一个抓白天,一个抓晚上,领导干部二十四小时都管生产。
由于张文友一贯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了解情况多,对问题抓的准,解决问题快,他经常所在的铸工、锻工两个车间,生产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在全厂遥遥领先。今年这两个车间都分别被评为红旗车间和冠军车间。张文友也几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