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走上光明之路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1
第5版()
专栏:蒙古通讯

  走上光明之路的人们
  本报记者 周毅之
6月中旬,我离开乌兰巴托,到蒙古北部的草原去访问。
汽车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奔驰,无边无际的草场,像一张宽阔的天鹅绒地毡,一直铺到遥远的天边。车窗外,不断地出现一丛丛蓝色的马兰花、一片片黄色的野菊,好像缀在地毡上的宝石和金星。草原上空气沁凉,弥漫着迷人的草香。汽车穿过一片又一片大草场,每当前面出现一些蒙古包的时候,周围就散布着许多马群、牛群或羊群。同行的蒙古同志告诉我,这是合作社的居民点。蒙古的畜牧业已经全部集体化了,因此,这些居民点所放牧的畜群,比过去庞大得多。
经过几天的旅行之后,我们来到后杭爱省的“光明之路”合作社。
社主任那木吉格陪我到第二牧羊生产队,访问先进牧民武勒孟。我们走进他的蒙古包,女主人立即提起铜壶,给每个客人斟满一碗奶茶,又忙着端出奶皮、奶豆腐、奶点心和糖。她一面招呼客人喝茶,一面从旁边的木桶里盛出五、六碗酸奶,摆满了一桌。蒙古牧民好客,初见面就给人留下非常亲切的印象。
武勒孟告诉我们,今年雨水足,草茂盛,羊正在长膘。他放牧的羊群,已经有二百四十三只母羊下小羔,全部成活。这些小羊羔都是他的老伴亲自接下来的。她照顾它们,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都给小羊羔喂一些马奶,使它们不坏肚子。有些小羊羔吃母羊的奶吃不饱,她就煮面糊糊加喂。武勒孟说,现在搞生产,跟过去单干的时候完全不同了。过去,
自己养一群牲畜,两口子一天忙到晚,顾得羊来就顾不得牛和马,工作很复杂,很劳累。自己没有力量修棚圈,也不能给牲口准备过冬的饲料。每年冬天,总是忧心忡忡地过日子。在那严寒的季节,畜群就在空荡荡的草原上,在冰天雪地里过冬。一切都听天由命,说不定哪天,一场大风雪就能毁灭你的全部牲畜。现在合作社人多力量大,马、牛、羊分开放牧,管得比较好。冬春的饲料准备充足,还有专人负责修盖棚圈,不仅发展生产有保障,自然灾害的威胁也不那么可怕了。
武勒孟说到这里就停住了。他若有所思地举起手,揉了揉眼睛,沉默了一会,接着说:不熟悉畜牧业生产的人,不容易了解棚圈对牧民的重要。如果我过去早有棚圈的话,我的这只眼睛就不会瞎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原来武勒孟的右眼是瞎的。
这个老牧民在草原上生活了六十年,他的历史交替着灾难和幸福。他给我们讲了他怎样失去一只眼睛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草场上积着没膝的厚雪。牲畜用它们的嘴和蹄,怎样也扒不开那么厚的雪,它们什么都吃不到。武勒孟夫妇每天艰难地耙开像蒙古包那样大小的一块地方,枯草刚刚露出来,饥饿的畜群就拥过去抢着吃。挤不进去的瘦弱的牲畜,在旁边凄凉地嗥叫,一只又一只,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那时候,这一带地方还没有合作社,个体牧民们都自顾不暇,谁能够来帮助他们呢?眼看着费尽心血抚养起来的牲畜这样死去,心里真是像刀割一样难过。但是,老天爷对人的折磨还不肯停止。有一天,草原上忽然刮起暴风雪,牛羊吓得四散奔逃。武勒孟看见自己的五头牛顺着风向拼命往前跑,他也不顾一切地从蒙古包里追出去。暴烈的风雪疯狂地刮着,天和地好像合成了一片,简直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来。武勒孟紧紧地跟在五头牛的模糊的影子后面,追了一整夜。牛陷在深雪里,跑不动了。武勒孟赶到跟前,也没法营救它们。结果,五头牛全都冻死了。暴风雪连续刮了三天,武勒孟夫妇就在风雪里搏斗,和暴风雪争夺畜群。这一场天灾夺去了他们的五头牛和四十多只羊。
风雪停止了,武勒孟也精疲力竭了。他倒在蒙古包里,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两条冻坏的腿更折磨人,疼得简直没法忍受。这一片草原上,只有他们一个孤零零的蒙古包,在这灾难重重的时刻,只有跟他相依为命的妻子是他唯一的亲人。妻子每天用山羊油给他涂冻坏的腿,过了十多天,他才能够勉强站起来走路,一只眼睛也渐渐恢复了视力,但是另一只眼睛却永远看不见东西了。
武勒孟说,在草原上,遇到这样大的自然灾害,个体牧民是很难抵抗的。因此,牧民们都迫切感到需要互助合作。1942年,党和政府就领导他们,在这里组织了一个牧业生产合作社,这就是“光明之路”合作社的前身。自从加入合作社之后,他们的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勒孟说,现在,他所放牧的牲畜,比单干时自己的牲畜多六、七倍,工作更加认真细致了,但是,却不像过去那样操心劳神。特别是生活方面,现在比过去有保障多了。去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做了八百多个劳动日,年底分得现金三千多图格里克(蒙币)、六只羊、一匹马。他们还有自留牲畜奶牛二头、公马二匹和母羊五只,两个人一年四季吃穿和其它家用都很富裕。单干时只能指望着自己的几十头牲畜,其它收入完全没有,一旦遭逢个灾年,生活马上就发生问题。现在有了合作社这个大靠山,什么都不愁了。
武勒孟的这种感觉,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十多年来,合作社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记得,当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二十六户社员,二百四十四头牲畜。现在,社员的数目已经增加到八百九十户,牲畜发展成四万七千多头。合作社拥有将近三十万公顷土地,到处是绿油油的牧场。今年,机耕站替合作社翻耕了几百公顷土地。那一片片新垦地,是多么肥沃啊,黑闪闪地,像是用什么油掺拌过似的。这样的土地,不仅可以长出粮食和饲料,简直可以叫它长出黄金叶子。社里在这些土地上播种了小麦、大麦、燕麦和蔬菜。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了。他们不再单纯依靠天然牧场过日子了,他们要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要有自己的可靠的饲料基地了。多少年来想望的定居生活快要实现了。过去,人们吃不完的牛羊奶,不得已一桶一桶地倒掉。现在,合作社办了奶品加工厂,每年光是奶产品一项,就可以收入二十七万图格里克……。所有这一切,都使武勒孟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他觉得,合作社的路是越走越宽了,自己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踏实了。武勒孟说,他和他的老伴只要一天还能劳动,就尽力为合作社工作一天。将来,他们要依靠合作社度过幸福的晚年。
离开武勒孟的蒙古包,我们去第五生产队的第四居民点。这里共有十一户牧民,负责饲养二百头奶牛。三个男劳动力专管放牛,十一个妇女担任挤奶工作,七个身强力壮的男劳动力,专管建筑和其它副业。每年夏季,牧民们赶牲口到夏营地,在附近的牧场游牧。到了冬天,人畜都回到冬营地。那里有棚圈,有准备过冬的饲料,有浴室、红色娱乐室和运动场。即使遇到暴风雪,牲口关在棚圈里,不会散失,更不会冻死、饿死。牲畜有了保障,人的生活也更加安定了。
第四居民点的牧民在开展政治、文化学习和文娱活动方面很积极。他们每星期一、四集体读报二小时,星期二、五学文化,星期三搞清洁卫生,星期六文娱活动,星期天开总结会,安排下周的工作。每个牧民都有自己的劳动计划。
这个居民点有一个业余文艺小组。那天,他们特地给我们表演了一些节目,有蒙古民歌舞蹈和诗朗诵等。许多牧民都来看文艺演出。居民点的组长图木那顺向我夸耀说:“这些孩子还上过乌兰巴托演出呢!”
社主任那木吉格告诉我,最近几年,“光明之路”合作社的公有经济有很大发展。1958年初,这个地方只有50%左右的牧户是合作社社员。1958年下半年,这里也和全国其它各地一样,出现合作化运动的高潮。1959年秋天,实现了全面合作化。随后,社里又掀起一个自留牲畜再入社运动,社员们自愿把一部分自留牲畜一万多头交给合作社。目前,社里正在加紧定居的建设工作。全社共分六个生产队,每队有几个居民点。今年内,全部居民点都要有棚圈。各生产队中心正在建设红色娱乐室、浴室和仓库等,各居民点也要陆续建设住宅,1965年以前就可以全部定居下来。(附图片)
  蒙古草原上的羊群和牧羊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