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松江县根据水稻习性精管水稻 力争亩亩水稻保住三十万有效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5
第3版()
专栏:

松江县根据水稻习性精管水稻
  力争亩亩水稻保住三十万有效穗
本报上海14日电 中共上海市松江县委通讯组报道:松江县干部带头,全民动手,认真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大抓田间管理,猛攻发棵关,力争“亩亩水稻田有三十万个有效穗”,实现大面积的平衡增产的要求。
群众性的对水稻长穗阶段的研究工作,已初步收到成效。中共松江县委在水稻万亩丰产方中,根据原松江县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运用“三黄三黑”
(即晚稻从插秧到成熟叶色三次变浓、三次变淡过程)的经验,具体总结了水稻在“初黄初黑”阶段的管理“六字”经验,经过讨论提高,已证明它是保证达到每亩三十万个有效穗的好经验。哪里贯彻执行得坚决全面,哪里的稻苗就发棵早,发棵好,一般都达到了三十万到三十五万个穗子。这六字经验的具体内容就是:“一勤”就是浅水勤灌,经常灌,保持水浆新鲜,使稻根扎得深,主秆粗壮,发棵好;“二早”就是提早补苗匀苗,缺棵补齐,大棵匀小,小棵补足,保证每亩有足够的基本苗;“三抢”就是抢时间耥稻,农民说:“稻耥黄秧草耥芽”,早耥稻能早生新根,早发棵,并压住杂草抬头;“四紧”就是耥稻后紧接着耘稻,结合拔尽稗草;“五巧”就是巧追肥,肥料品种搭配好,看田脚、看基肥、看稻苗追肥,肥料用在刀口上;“六狠”就是狠治虫,无虫防虫,有虫治虫,不让虫害抬头。
春季以来,中共松江县委在“三分种,七分管”和“管早、管好、管细”的思想指导下,就把研究水稻在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耕作和田间管理水平,发展农业“八字宪法”,作为一项战斗任务,提到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面前。任务提出之后,中共松江县委和各级干部都深入基层。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实地观察和访问社员,召开座谈会,以及总结去年水稻千斤丰产田的经验,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狠抓“水”、
“肥”两关,及时耘耥除草,既促进分蘖(前期)又控制分蘖(后期),保证每亩水稻田有三十万个有效穗,这样亩产量就有达到甚至超过千斤的希望。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迅速掀起了一个研究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田间管理讲科学的群众运动。县委和公社党委直接掌握的十九处水稻万亩丰产方,都建立了技术研究委员会,并设有灌溉、追肥、治虫灭病等专业研究组,进行专题研究。县、公社的水稻万亩丰产方,已成为田间管理的指挥阵地。生产队都有技术研究小组,小队有技术研究员。这样,上下结合,层层带动,就出现了一个“人人搞研究,个个讲规律”的新局面。
松江县广大干部和社员从实践中初步摸到了水稻的生长规律,又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实践,经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循环反复,田间管理水平就不断提高,真是做到管得细,管得具体,管得科学。城北公社农益生产队社员乞炳生学习田间管理六字经验后,结合最近田头观察稻苗的心得,总结出根据稻苗发黄的不同形态,要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法。他认为稻苗发黄,有的是因为肥力不足,有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而要不同对待,一概采取见黄苗就追肥的办法是不科学的。生产队党支部就采纳了他的意见。把全队晚稻田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实行看苗追肥。
人们掌握了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在田间管理上,就大大增强了自觉性和预见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现在,全县各公社、生产队,一方面对田间管理措施加码,继续猛攻“穗数”关;另一方面,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决心在下一步攻破“粒数”和“粒重”两关。新五、漕泾公社的大部分生产队,都已投放10%—20%劳动力,增积精肥,准备“大暑”“立秋”间的一遍追肥,达到增粒增重,为大面积平衡增产建立第二道防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