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为矿石而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5
第4版()
专栏:内蒙古通讯

  为矿石而战
  本报记者 王文亮
  矿石运输兵
“轰隆、轰隆、轰隆”,806电机车满载着铁矿石,进入矿石场,开到翻车线,就要往卸车地点起翻矿石了。记者急忙拿出照相机,想给它拍个照。但是,当照相机的光圈、速度刚刚调整好,正在对距离的时候,一列车的矿石已经翻完,鸣笛声中,机车又向山上开去了。
站在我身旁的矿山运输部党总支书记告诉我,这是806电机车在决战三季度中创造的又一个不平凡的新成就。过去翻一列车矿石要用一小时。后来,他们采取走行给汽的办法,一下子缩短到六分钟。最近,这个机车组又在劳动组织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翻一列车矿石的时间,最快已缩短到一分半钟。真是争分夺秒啊!
806机车组,是白云鄂博铁矿的一个红旗标兵机车组。全组连司机、副司机、调车员、徒工都算在内,共有十二人,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可是,别看他们年纪轻,经验少(大部分是1958年、1959年才入厂的新工人),工作起来可一个个像老虎似的,犹如一群披荆斩棘的“勇士”。
这是今年3月份的事。矿党委向全矿职工提出了“学大弧山、赶大弧山、超大弧山”的口号。矿山运输部领导上根据矿党委的号召,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在机车车辆比大弧山少三分之二的情况下,要在产量上赶上大弧山,必须从挖掘设备潜力方面入手。因此,决定在全矿运输战线上开展“万吨车”运动(即每台机车日运万吨,过去每台机车的日定量仅为二千四百吨左右),并且把突破从东矿到中贫矿矿石场日运万吨关的任务交给了806机车组。
这段线路全长七公里,其中有一段五百米长的线路,是千分之三十的长大坡道。要日运万吨,就必须把每列车的矿石净载量提高一倍。他们连续试验了好几次,不是发生超负荷现象,就是车轮光打空转,不前进。起初,他们用加防滑沙子的办法,没有生效;硬闯,又容易发生机件损坏、电线回路接地等事故。他们在运输部门党总支书记、主任亲自搭乘和有关单位的紧密配合下,每失败一次,就在车前召开一次战地
“三结合”会。他们对机车牵引能力等的负荷量进行了多次试验以后,大破右倾,横扫常规,大胆地把马达负荷由五百五十安培提高到六百五十到七百安培,把可熔器(一种保险丝性质的装置)由一千二百安培,提高到一千八百安培,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逼使机车按照人们的意志提高牵引量。但是,超过负荷的列车上坡时,车轮打滑打的反而厉害了。这时候,从鞍山来的一些老工人,情急生智,想起在鞍山时车轮一打空转,就在车上加些碎铜碎铁,这次是不是也可以用加重机车车体的办法?于是,立即动手在动轮上加了重达两吨半的废闸瓦。这样,在第七次头上,终于超负荷闯上了大坡,为日运万吨开辟了一条道路。
这一次,806机车一共带了十个翻斗车(设计规定六个),每辆翻斗车的载重量也由六十吨提高到八十吨,总牵引量达到八百吨,比过去的三百六十吨提高了一倍还多。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大胆突破设计所规定的:上山每小时十五公里、下山十公里、平地三十公里的车速限制,改为上山二十五公里、下山二十公里、平地不作限制。不久,他们就创造了日运一万零五百吨、日产五万七千七百吨公里的“多拉快跑”高额丰产新纪录,带动全矿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日运万吨”的红旗竞赛新高潮。
806机车在千分之三十的陡坡上创造了日运万吨的奇迹以后,为了以高运保高产,促进全矿生产大跃进,又人不离鞍、马不停蹄,以“过五关、斩六将”的姿态,向全矿运输战线上的职工,提出“接力换乘”“自检自修”“操捡合一”“安全行车”等倡议。现在,这些倡议已经在全矿推行。尤其是“操检合一”在全矿推行以后,一次作业检修时间,已经由过去的十八小时,缩短到三小时(国家规定是四小时)。806机车组在实现这些重大的革新倡议中,事事走在各机车的头里,现在,它已一年多没有发生过大、小事故,机车出车率平均达到98%,成为全矿“多装快运”方面的一面红旗。电铲的主人
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的主矿山上,一台台身高十几米的大电铲,整日挥舞着那钢铁的胳臂,和那宽宽绰绰地可以站下好几个人的大铲斗,在为“多产快运”矿石而战。
这些电铲的肚子里,都装有二十台以上的发电机和电动机(最多的达三十六台),还有连接这些电器设备和机械各个部分的电线接头、接触点、离合器等,像一个小发电厂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这样复杂的设备,只要一个地方发生了毛病,电铲就会“要脾气”,停下不动了。
电铲,是铁矿生产的一员“主将”。全矿每天生产的好几万吨矿石,全靠它们往电机车上装运。老发生事故还行!于是,去年9月,上级指定有九年工龄的张润宇老师傅,带领九名新徒工,成立了一个电钳组。一年多来,他们日日夜夜在各个电铲上,机智勇敢地和各种暗藏的、已经露头或可能发生的事故作斗争,保证了电铲的正常运行。因此,人们称他们是“电铲的主人”。
有这样一些故事。
主发电机上的档圈(一种缓冲装置),过去每星期坏一次;修理一次,起码要停车四小时。电铲工人都说这是“长起胡子来的毛病”——老毛病了,无法防止。电铲小组的工人决心要攻下这道堡垒。他们日夜苦思,集体研究,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找到了比原来设计更合理的档圈安装位置,并且把档圈加厚,铆钉改大,使档圈寿命延长了五十多倍。又如,电铲上的高压保险丝管,过去是用磁做的,操作时一不注意就碰坏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钳组的工人找来矿上的电工进行研究,用绝缘纸刷上油漆和电精,卷成圆筒,两头镶上铜管,使原来一碰就坏的保险丝管,变成和铁打的一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因为保险丝管坏发生过停机事故。
就这样,许多事故还没有发生,就被他们消灭了。
这个小组的工人,除了大胆地对现代化的设备进行革命,做到事先防止事故以外,为了把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又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制造电铲上各种复杂的电器备品备件,初步扭转了过去常常因为备品备件不足而发生的待料停机现象。
半年多来,这个小组的工人,从一个工具箱,两把老虎钳子开始,自制了十多种工具胎和三种专用工具,已经制造了八百多件电铲上经常消耗的油开关、直流配电盘接头、高压断路器、飞刀等备品备件。开始的时候,这些工具胎和专用工具的生产还是人工操作的,满足不了电铲需要。后来,他们自制成功一种风动压力机,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了几十倍。主要工种机械化了,他们又向辅助工种机械化展开大举进军。切断钢板、铜板;剪裁胶布,刨光、钻眼、锯一锯、锉一锉,凡是能使用机器的地方,他们都千方百计制造出机器来代替手工操作。
过去是缺什么,伸手向上级要什么;现在是缺什么,自己就想法生产什么。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过去常常由于备品备件不足而发生的停机现象,现在已经快杜绝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