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三增三保”管好棉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6
第2版()
专栏:

  “三增三保”管好棉田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特约研究员 张秋香
我们这里的棉花开始现蕾,有的已经开花,要马上好好地抓紧田间管理的工作了。俗话说:
“种成的麦子务成的花”。务花,就是要从棉花现蕾到开花管好棉花,叫棉花早现蕾,多开花,不落铃,结大桃,这样就能夺取棉花大丰收。
落蕾落铃原因何在
过去务棉花的人,一提起棉花落蕾落铃,都喊头疼。在我们这里过去落蕾落铃在70%以上。听说资产阶级的专家们,硬说棉花落蕾落铃是个规律,人是没办法改变的。我看这个说法不对。如果说棉花落蕾落铃是个规律,为啥地边的脱落少,地当中的脱落多?再看,一般丰产田,总比大田的脱落少,有些丰产田一个担子的蕾铃,比大田的一株棉花的蕾铃还多。这是啥原因呢?人们一想就会知道,地边上的棉花,通风透光好,地当中荫蔽大;丰产田的棉花管得细,肥大水又足。这样的事实很多,可见棉花的落蕾落铃,不是什么规律,人是有办法防止的。只要我们把棉花务好管好,只要摸着棉花的脾性,要吃给吃,要喝给喝,要光有光,要风有风,它就听人的话生长,控制棉花少落蕾落铃,甚至不脱落,事实摆得很清楚,谁有“脱落难免论”的想法,谁作务的棉花产量就低,谁破除了迷信,想法控制落蕾,谁作务的棉花产量就年年上升。
有些人虽然没有“脱落难免论”的想法,可是他们认为棉花肥大水足了,容易狂长,笼不住就要落蕾落铃。这种看法也值得研究。这几年有些丰产田,因为肥大水足,发生过狂长,发生落蕾落铃现象。可是有些大田棉花并没有达到肥大水足地步,也落蕾落铃。可见肥大水足,不是蕾铃脱落的真正原因。关键是看水肥用得恰当不恰当,用到节骨眼上了没有。施肥灌水的时间和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们要积极主动,多想办法,控制蕾铃脱落,不要东嫌西怨,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得没有一点办法。
棉花为啥落蕾落铃?有很多原因。第一是虫害。从1958年以来,我们作过一些调查,凡是脱落的花蕾,你只要打开花蕾一看,70%以上里边有象鼻虫、棉铃虫等。棉花现蕾开花以后,生长最旺盛,也最容易招惹虫害。第二是水肥没赶上,或者是配合不当。棉花落蕾落铃,一般的是上部担子的花蕾,比下部担子的脱落多,担子尖上的花蕾,又比靠近主秆的脱落多。这说明:靠近下部和主秆的花蕾,长的早,离根近,能先得到养份,脱落得就少;现蕾晚,离主秆远的,如果不再加水加肥,后劲不足,就容易脱落。第三是通风透光不好。细心作务棉花的人都知道:伏里的花蕾最多,脱落也最多。因为这时棉株长大,枝叶又多又大,加上天气热,一时经管不到,上晒下蒸,往往容易蒸掉花蕾。
总的说来,棉花落蕾落铃的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内因是棉株内部营养失调,在长枝叶和现蕾结铃间有了矛盾,发生脱落。这就是书本上说的“生理脱落”。外因,就是大风、雹雨、高热、虫害等。
  “三增三保”,既要增桃又要保桃
找出原因,就有办法。只要细心摸清棉花的脾性,解决它生理上的矛盾,或者提高警惕,防止各种灾害,就可以减少蕾铃脱落。我们植棉小组,这几年在棉花蕾铃期的管理上,提了个“三增三保”的口号。就是:增伏前桃,保伏前桃;增伏桃,保伏桃;增秋桃,保秋桃。“三增三保”的中心,就是防止落蕾落铃。“增”和“保”是两回事,也是一回事,有“增”才有“保”,“保”住了,才能“增”,既要“增”又要“保”,“增”“保”同时并举。这话咋说哩?先拿棉花生长本身来说,我们常说要带桃入伏。带桃入伏后,就能把棉花蹲住,不狂长,能均衡地分配棉株的体内的营养。既长枝叶,又开花结桃,这就为产伏桃创造了条件;保住了伏桃也就给座秋桃创造了条件。再从作务措施上说,要想增蕾增铃增桃,就要想到保蕾保铃保桃。这时期的加水加肥,要氮、磷、钾很好配合,头水二水都要跟上。一环扣一环,环环紧相连。这样增的增,保的保,这一股劲下去,那一股劲又上来,棉花一直生长旺盛,气色常好,就能达到:现一蕾,开一花,结一桃。
  看天看地看棉花管理棉田
“三增三保”的具体措施,还是水、肥、保、管四个字,也很难说哪一个字最重要。要灵活掌握,综合运用。我的老经验,就是看天、看地、看棉花。常言说,年年种棉花,年年不一般。所以作务棉花,就不能“年年溜壕壕”。眼前旱象十分严重,棉田管理就要以水为纲,其他措施要围绕着水进行。在防旱抗旱的时候,如果发现了虫害,就要首先防虫。如果灌了水再防虫,虫害把棉花的生理组织破坏了,再灌水也不顶啥。比方到后期有了霪雨,那就要中耕、锄草、整枝一齐上,防止棉花狂长,防止烂叶烂铃。总之,要根据天、地、棉花行事。
今年6月中、下旬,我们开始灌棉花。有人问:你说棉花“浇桃不浇苗”,现在为啥浇得这样早。我说,这就叫看天、看地、看棉花办事,今年叫“浇蕾不浇苗”。农谚说:“要收花,旱五、八(指阴历5、8月)”。这是说棉花在苗期,水分不要太多,水多了就要狂长,根扎不好,不容易保伏前桃,所以那时是“浇桃不浇苗”。今年情况变了,看天:从5、6月开始,就没下过透雨;看地:土壤含水量只有8%—10%;看棉花:棉叶黑绿,中午棉叶“下墒”的时间又长。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这样的棉花,如果不灌水,不保墒,不但不会增蕾增铃,增了也保不住;保住了也是个小蕾小花。
 怎样浇水施肥防治虫害
给棉花怎样浇水呢?我们的经验是:“头水缓,二水赶”。缓,就是今天不浇推到明天也可以;赶,就是浇过头水,二水就紧火了,就要赶。原因是,伏天棉花生长快,需要大量水分,及时浇过一水,它的内部细胞分裂多。棉花生长就有一快,这时候正是“一日晒干百日泥”的天气,如果十天不下雨,二水赶不上去,给棉花生长来一个慢,就有了矛盾,就容易落蕾落铃。再说要灌多少次水,这要看棉花生长的情况,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来确定。在地温很高时,就是下过一阵白雨,也要考虑灌水问题。因为地温没降低,烈日一晒,地里热气蒸腾,最容易把蕾铃蒸掉,不过灌的水量不要太大,在大抓秋桃时,追肥后地干没雨,也要灌一水,才能保伏桃、促秋桃。
水、肥是棉花的命脉。光施肥不灌水不行,光灌水不施肥也不行。棉花施肥,最要紧的,还要讲技术,要一早百早,氮、磷、钾配合好。我们的经验是,看棉叶的颜色变化。棉株萎缩变小,棉叶现深绿色时,就要施氮肥;发现棉叶现嫩绿色,有狂长趋势,就要追磷肥;棉花黄瘦,也要快追氮肥。棉田追肥的配合,要先磷后氮,先少后多,少吃多餐,细水长流。磷肥能增多“三桃”,氮肥能使“三桃”快长。现蕾初期,多施磷钾肥,能增花蕾,保伏前桃;在座住几个伏前桃以后,多施氮肥,能促进棉花生长,又不会引起狂长;7月下旬,伏桃正在长大,担子顶上还有很多花蕾,再施些速效氮肥,能起保伏桃、增秋桃的作用;立秋后追氮肥,能保秋桃,催大桃。
虫害是棉花的最大敌人。“不怕有虫害,只怕不防虫”。我们是有虫就治,无虫也防。今年我们防虫,从出苗到现在,每三、五天防一次,已经防过二十次,所以还没有落蕾现象。棉田虫害多,防治要讲战术。根据不同时期的虫害,使用不同或兼治的药剂,集中围剿,一气歼灭。我们这里,初蕾期有棉蚜、蓟马、象鼻虫、地老虎等;盛蕾期有棉铃虫、红铃虫、盲椿象;初花期是红蜘蛛,干旱地区更厉害;铃期主要是红铃虫、造桥虫、卷叶虫为害。凡是有棉花的地方,至少应该防四次,开展突击,防早、治小、治了,就能保住大部分的蕾铃。
怎样解决棉田通风透光问题
管理上的防虫和施肥赶上去,解决棉田里的风和光,调整棉田里的温度,就成了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人说“棉花喜温”,其实它是热不得也冷不得。棉花下种后,天气骤然一冷,就影响出苗,发生病害;到后期棉株长大了,伏里天空猛热,棉田荫蔽了,又影响它落蕾落铃。伏里花蕾脱落最多,原因就在这里。中耕是调节地温的一个好办法,可惜大家都不太重视。人们常说:“锄头有火,锄头有水”。天旱了,勤中耕,就能提墒保墒。越是旱地,越要多中耕。锄过的棉田,第二天棉叶上就有露水。雨涝了,多中耕,又有发散水分的作用。这就解决了棉花生长和气温间的矛盾。结合中耕,棉田整枝也很重要,既能减少棉田养分消耗,又能使棉花通风透光。不过整枝一定要灵活。芽子要随时搬;打油条要看情况,已经长出了花蕾的,就不一定要打掉。打顶尖要分次进行,打群尖要灵活,比如是文武行种植,窄行可以打,宽行就不一定要打。打老叶也要看情况,天旱了,棉田也没荫蔽现象,打了老叶反会损失水分,留着它还对保桃有利。多雨地湿就先打去主秆上的老叶,还要推株并垅。
棉花进入蕾铃期,情况变化快,措施要灵活,只要踏踏实实,到田里去,勤观察、勤检查,看天、看地、看棉花,执行“八字宪法”,就能争取主动,做到:带大桃入伏,保伏桃满腰,争秋桃盖顶,获得大丰收。
(转载陕西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