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知心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6
第4版()
专栏:

  知心书记
  刘庆山
河北省唐县的群众,喜欢称呼县委书记处书记穆丙辰是“知心书记”、“好靠山”、“好管家人”……。
穆丙辰出生在唐县,解放前,他领导全县游击队狠狠地打击过日本鬼子,解放以后,他又和全县人民一起向大自然开战,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年四季奔波在唐县的山区、平原,全县每个山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到处有他的知心朋友。人们遇到困难盼望他来解决,有了喜事也盼望他来,好和他说说让他也高兴。穆书记在群众当中生了根。
  干部“下海”,社员“擒龙”
今年1月,刺骨的寒风飕飕地刮着。白合公社卧佛寺滩水库里结着白花花的冰块。水库下游一道十多里长的渠道开通了,这天要放水。多年干旱的梯田眼看就要实现水利化,社员们是多么高兴啊!几千双眼睛,注视着水库的闸门,盼望着库水顺着新渠,滚滚流进梯田。不料,一开闸门放水,水都漏了,只剩了一层小冰块。社员们一见心里凉了半截,有的说:“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还是落个使不得”。这时,穆书记穿着他那件还是抗战时期的灰布大衣,来回奔跑在渠道上,天气虽冷,他却满头大汗。
怎么办呢?穆书记反复地思考着,并给县委打了电话。县商业部门为补漏这条大渠,决定调拨给三卷油毡。但穆书记却想:油毡好是好,但没有四百元钱办不了。能不能用不花钱的办法,把这条渠治得不漏水呢?他立刻找到马建兴、马付等四位老农共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老农马建兴说,他过去在东坡种地时,开过一道三丈长的小渠,开始也是漏水。后来,他用小砂子粒灌了两次,又用胶泥抹了一下,水渠就不漏水了,他一直用那条水渠浇了十几年水。穆书记一听,感到句句有理,心里亮堂了。和公社党委书记研究以后,决定用这个办法补漏渠。于是,组织了二百多社员,立即动手。穆书记也下水和社员们一起抹渠。
干部下海,社员擒龙。穆书记下水抹渠,鼓舞了全体社员的干劲。冰冷心热,二百多社员冒着寒风,踩着冰水,灌砂抹砂干得热火朝天。奋战三天,十多里长的渠道普遍抹了两遍。补好了漏渠,库水滚滚流入了梯田,连小麦带白地共浇了一千二百多亩。
 “知心书记”当了“侦察兵”
去年冬天,随着根治海河六大枢纽之一——西大洋水库的动工,大洋盆地内的五千多户农民需要迁到高地。这个重担又落到穆书记的肩上。他背着小行李卷来到大洋盆地,开始了移民工作。他天天和社员在一起,搬砖,拉木料,扛行李,盖房子……。一个社员跟他说笑话:“老穆,你过去给地主扛活,现在又给我们扛啦。”另一个社员立刻反驳说:“不,这不能叫扛活,这叫给我们服务,不是长工,是我们的管家人。”
穆书记领导社员们在水库上建起了农民新村,住房问题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大洋水库的库址占去了很多土地,剩下的每人只合三分地,出产减少了。三万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就像一块千斤大石压在穆书记的心坎上。社员们却不犯愁,他们说:“有党,有老穆同志,什么都用不着担心,咱们的吃穿花用,老穆样样都会给想办法”。群众对党越信任,穆书记越觉得责任重大。为这事,他和干部们研究,和朋友们讨论,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发动群众大搞副业生产,广开多种经济的门路,增加收入。于是组织起烧炭、烧砖等九种副业专业队。
穆书记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继续寻找增加社员收入的办法。一天,他见到水库工地民工担土用的小筐,忽然想到:如果能找到荆条子,编筐和篮子,也是一项收入。但到那儿去找荆条呢?晚上他找到老朋友刘志中、赵全子商量。两位朋友都说在附近没见过那儿有荆条,除非到远处大山上去找找看。第二天早饭后,穆书记冒着大雪,顶着北风到山上去找荆条。雪片飞舞,狂风呼啸,在漫天风雪里,穆书记翻过几座小山,越过几道大岭,终于爬上了尖服山。山高草木多,在这里他找到了大量的荆条和山草。这下子他像得了宝贝似的,立即赶回来,和村支部书记研究决定,组织二百多人的打荆条专业队,由他率领进山。人们激动地说:“老穆不光是咱们的‘知心书记’,还是咱们的好‘侦察兵’。没有他冒雪登山侦察,咱们哪会知道这里有荆条呢?”由于穆书记的具体领导和社员的冲天干劲,副业生产搞得热火朝天。社员的收入大大增加,除去吃穿用,还有多余钱。
  “百样菜”的故事
今年6月间的一天,穆书记顶着正午的烈日,来到了杨庄岭上的宋庄村。刚一进村,就被一群社员围起来了。这个拉,那个扯,好不亲切。六十多岁的老社员封才子用两手分开大伙,一句话没说硬把穆书记拉到自己小队的食堂里,把自己亲手用黄瓜、小葱……等作成的一碗“百样菜”端给他吃。“老穆啊,你快吃吧,这可是我们的心愿……”话没说完,其他小队的社员也把“百样菜”送来了。大家既然如此尊敬穆书记,为什么不用食堂里的大米、白面给他做好的吃,而偏叫他吃碗菜呢?这里边有个故事。
原来,这个村地势很高,地下净是大青石头,很缺水,人们不用说用水浇园种菜,就是连吃饭用水也很困难。因此,这村没有一个菜园子,人们吃不上鲜菜。去年穆书记到这村里来,和老农们一起研究打井种菜,解决社员吃菜问题。经过访问和亲自勘察,找到多方面的根据以后,组织了一支力量打井。在打井期间,穆书记和支书都住到工地旁边,下井和社员一起劳动。他用的一米长的钢钻,打得只剩下了五寸。整整打了二十五天。第一眼井先出水了,接着安庄、宋庄、杨庄等五个村也打出水来了,四十五眼石井全出水了。第一次上水那天,村里男男女女都去看稀罕,人们说:“老穆真是个‘神人’,石头见了他也不敢不出水。”
从那以后,这个历代吃不上鲜菜的村庄,变成了种有各种蔬菜的园圃了。社员们对穆书记感激不尽,就作成“百样菜”让他吃,这是异常珍贵的礼物,是千万颗社员的心。(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