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英雄司机刘新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8
第3版()
专栏:青海通讯

  英雄司机刘新国
  本报记者 赵准青
  青海运输战线掀起“学赶”刘新国运动
本报西宁17日电 青海省公路运输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在深入开展“安全、节约、车吨月产万吨公里”运动中,掀起了一个“学、赶、超”刘新国的竞赛高潮,涌现出大批“刘新国式”的英雄人物,使目前全省公路运输效率出现了全面稳定持续上升的新局面。
刘新国是青海省柴达木交通局的英雄司机。在“学刘新国、赶刘新国、超刘新国”的竞赛中,由于公路运输单位普遍采取了大插红旗、广树标兵的办法,形成你追我赶、互相促进,英雄人物大批涌现。5月份,全省公路运输部门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就有二百六十多个,柴达木交通局出现“刘新国式”的司机有五十四名,他们分别突破车吨月产一万至五万吨公里以上。
学赶超刘新国运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广大公路运输职工苦干加巧干,把技术革新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大挖车辆设备潜力,大搞机具改革,大力改进运输组织工作。今年来,全省公路运输战线上的职工共提出有关这方面的革新建议达七万多件,经采纳投入生产的有一万四千多件,有力地促进了公路运输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学赶超刘新国的运动,已经超出了司机和助理人员的范围,并在汽车修理、公路养护、行政管理等各方面普遍开展起来,许多汽车修理厂(场)的职工,积极学习刘新国忘我劳动的共产主义风格,千方百计地挖潜力、找窍门,实现了他们提出的“大修不过日,小修不过夜,保养不过时”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这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在敦煌城外不远的地方,我见到了全国先进生产者、青海省运输战线上的标兵刘新国。他二十多岁,中等身材,手脚麻利,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坐上车子,你看他起步、换挡、刹车、错车,都是那么有板有眼,熟练稳妥,就是他驾驶着挂有大拖车的汽车,或半拖挂汽车,驶过风沙飞扬的沙漠,翻过盘旋曲折的山路,像我们大跃进的时代一样,从1958年开始,每年都跑完数年的路程,今年又接连创造了车吨月产三万、五万、十万吨公里的优异成绩,成为青海省公路运输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英雄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1955年春天,十八岁的刘新国立下了雄心大志,从家乡河南前来青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当他在西宁汽车驾驶员训练班结业后,第一次跟车去拉萨路经“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时,车子抛了锚。这里正是冰雪茫茫的世界。
刘新国肚子饿,冻伤了的双手痛得像火烧一样。他听着车窗外怒吼的寒风,第一次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哭了起来。就在这时,他仿佛听到一种声音在他耳边响着:“新国啊!到了那边,困难一定不少,可是困难像座山,也要把它掀掉,只要你听党的话,就会坚强起来的。”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给他的临别赠言。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刘新国的父亲。父亲的话还使他想起了灾难深重的童年。那时,父亲外出参加八路军,留下他和母亲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们多么盼望着全国解放啊!如今这个好日子来了。这样的日子难道来得容易吗?难道开发祖国的宝库柴达木,遇到这点暂时的困难,会比过去的苦难更重吗?刘新国一想到这些,浑身有股不可遏止的力量。第二天一早,他就忍着饥寒,跑到山下报信去了。
1958年,党的大跃进的号角响了,就在这个时候,青年英雄司机刘新国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看到柴达木丰富的矿产资源运不出来,生产急需的器材和生活用品又不能及时运进盆地。心里可真着急。“拉的多、跑的快,既安全、又节约”的思想,经常盘旋在他的脑子里。此后每当汽车驶到站上,饭馆里的人熙熙攘攘,伙伴们热情地招呼着拉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笑着回答大家的盛情,然后急匆匆地买两个馒头又上路了。有一天夜里,他从大柴旦去甘肃峡东,山上淌下来的雪水,截断了公路交通。他和助手刘卫生来到河边,借着车灯,看见四、五个车子误在河心进退不得。他想,怎么也得想法过去。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刻,蹲在这里等待,太误事了。刘卫生见他眼睛瞅着河水发楞,就问:“刘师傅,咋办哩?”刘新国眼睛一亮说:“过”!他们在河岸上走过去,走过来,终于发现有一处水量较浅,就自己动手搬石头下水垫路。冰水钻心透骨,在他们腿上打漩、翻滚,就像两支有力的手要使劲地推倒他们似的。但是他们顽强地战斗了两个小时,终于把车子开过去了。
正当任务紧急的时候,刘新国的脑病犯了,有时甚至要昏厥过去。他对助手说:“这是老毛病,不碍事,你可别告诉队长!”没想到助手回来就汇报了。队上当天就把他送进了医院。可是刘新国看到别人都在大跃进,他却躺在医院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几次瞒着护士,深更半夜跑回队去保养他驾驶的车子。
病好以后,党支部给刘新国谈了几次话,嘱咐他要注意“巧干”。从此,刘新国的心一下子就拴在这上头了。队上有部四轮大拖车,让两位老师傅试验拖挂,结果,失败了。但这部拖车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刘新国。他要求党组织允许他进行试验。消息传开了,有人在背后嘀咕说:“人家老师傅都拉不成,他敢闯!把拖车整坏不算,还得把命赔上呢!”刘新国没有理会这些,挂上拖车一连四次翻过了拔海四千米的当金山。虽然跑得慢些,却能多拉一倍的货物,挂拖车是不成问题了,但怎样才能跑得快呢?他主动去找技术员和老师傅一起研究,针对拖车钢板易断的关键问题,研究改装了“副钢板”,使拖车的运行时间大大提高。别看他工作这么紧张,平时却非常注意安全和保养车辆。他懂得安全是最大的节约,车子不进修理厂就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常常在出车回来时虽已半夜,但他一定要把车子检查好以后才去休息。多次行车的结果证明,他的这个挂着拖车的汽车并不比其他的单车跑的慢,往返锡铁山,别人三天,他也三天。从此以后,刘新国的名字就在柴达木传开了。
1959年8月,刘新国首先创造了车吨月产一万八千吨公里的全省纪录;同年10月,他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多风的上午,局里全体职工敲锣打鼓欢送他,把一支红艳艳的花朵挂在他的胸前。他和柴达木交通局党委书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在万分激动的时刻,党委书记恳切地对他说:“时刻都要记住,咱们共产党员,越在同志们献花喝彩的时候,越要谦虚,没有党和群众,我们自己能作些什么呢?……”一直到现在,这些话还在他的脑子里念念不忘。他也无法忘记党和同志们对他的关怀和支持。出车回来,领导上亲自到伙房,关照炊事员让他吃好,深更半夜,一听到他的车子有毛病,修理工人立即从被窝里钻出来帮他修理。刘新国想:旧社会,人家管驾驶员叫“臭车夫”,谁管你跌下万丈深崖喂虎狼!而现在,党对我们工人又是怎样呵!想到这里,他就躺不下,坐不住,跑到车上车下琢磨,怎样才能拉得更多跑得更快呢?今年3月,他和技术员王文峰、柳璜等同志,共同创造了一种新设备,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牵引力。多少个寒冷的夜晚,他们躺在车底下,让夜风呛的睁不开眼,实在支持不住,就地一躺养养神又干起来,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他和他的伙伴们还学习了外省的先进经验。在西北高原上,第一次实行了长途接力跑和列车化,一部汽车原来只能拖四、五吨,现在却拖到六十多吨,这中间怎能不费周折?困难前推后拥,像波浪一样向他们冲去!但是,在英雄面前,困难是只纸老虎。他们的车吨月产步步高升,就像攀登一座没有极顶的山峰一样,他们奋力爬着,爬着,雄伟的目标,在向他们招手!
我乘着刘新国的汽车从敦煌到峡东,一路上听同志们夸赞着他。天将破晓,大戈壁黎明前的寒风是刺骨的,可是谈的人和听的人心里都是热呼呼的。这时,启明星在天边闪烁,列车迎着朦胧的朝霞,飞快地向前滚动。一时间,我觉得刘新国不是驾驶着他那英雄的汽车,仿佛是乘着浩荡的东风,真不知他要飞得多高多远!(附图片)
为了缩短修理汽车的时间,加速汽车运转,刘新国(右)把快速保养法教给大家  新华社记者 李景瑞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