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西里西亚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8
第6版()
专栏:波兰通讯

  西里西亚纪行
  本报记者 李克
西里西亚一瞥
西里西亚是波兰人的骄傲。和玛佐夫舍歌舞团齐名的西里西亚歌舞团以其磅礴气势、引人入胜的演出著名全国。西里西亚的民族服装更加富有地方色彩,矿工们戴着插有羽毛的大帽,姑娘们穿着鲜艳而饰以文采的衣裳。但是,西里西亚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黑金”和工业,它一向被称为“欧洲的锅炉房”和“波兰工业的心脏”。
我们在西里西亚参观了几天之后,西里西亚大工业区宏伟的面貌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以卡托维茨为中心的几十公里的地区组成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区。卡托维茨、索诺维茨、比托姆、霍若夫、扎布热、塔尔诺夫斯基山等十几个城市完全联成一片,成为全国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各城市之间有电车相通,除了指路牌上标明各个城市的名称外,对于初来的参观者来说,很难发现你已经从一个城市迈进另一个城市,有时两个城市的界标只是一座桥或者是一条街。事实上可以说,西里西亚的工业区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城市。由于西里西亚各城市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联成一片,原先设在各城市郊区的煤矿矿井现在已变成好像就设在城市的中心,矿工们好像就在市中心的街道旁边开矿。这给每个远来的参观者以新奇的印象。
登上卡托维茨高层建筑远眺,视野之内,到处是矿井的绞车和工厂高大林立的烟囱。一座座巨型的工厂笼罩在烟囱喷出的烟阵中,其中有著名的“和平”冶金厂以及许多车床和机器制造厂。全国八十七个煤井中有八十一个集中在西里西亚。西里西亚每年向国家提供一百五十多万吨钢,生产着绝大部分的煤。西里西亚也是波兰铁和锌的著名产地。
西里西亚地上地下日夜沸腾着生活,充满着紧张的劳动。运送钢铁、煤和建筑材料的高架火车不时在城市上空轰隆滚过,街道上车水马龙,显示着大工业区所特有的紧张和热闹的情景。
卡托维茨地下巡礼
我们在卡托维茨时访问了波兰煤矿工业部。波兰煤矿工业部很早就从首都迁来产煤中心的卡托维茨。我们在煤矿工业部的走廊里碰到一位名叫肯巴的矿工,当我们问他在哪里工作时,他幽默地但却是认真地说:“我在挖煤矿工业部的墙角,就在这座房子的地底下工作。”他的回答最初曾使人惊异,但我们随后就问清楚了,原来卡托维茨、比托姆、索诺维茨这些大城市的地下就是采煤区,许多矿工就在他们自己住的房子下面采煤。这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就在炼钢工人和机器制造工人紧张劳动的地方的地底下,煤矿工人在和他们竞赛,进行着紧张的夺煤的战斗。为了了解卡托维茨地底的生活,我们在煤矿工业部一位技术检查员陪同下,参观了“乌也克”矿井,这座矿井就在卡托维茨市里,它的矿工们就在卡托维茨地底下采煤。
下到四百米到八百米深的井下,只见巷道纵横,主要巷道里安装着强烈的日光灯,一列列载运采煤器材和煤块的小火车奔驰而过,一队队提着矿灯的采煤工人正分头到采煤场去换班。据陪我们参观的技术检查员和“乌也克”矿矿长说:“西里西亚每天有二十万人在地底下工作,井下和地上一样沸腾着紧张的劳动生活。”我们问:“你们在大城市和大工厂的底下采煤,不会引起崩塌的危险吗?”据他们说:这里采煤是用分层采的办法,每采过一层后立即用泥沙填充起来,一般不致发生危险,但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不准冲击力很强的飞机在这一地区降落和起飞,因此,距卡托维茨最近的飞机场也有七八十公里。学者们正继续研究这一问题。
“乌也克”是西里西亚较老的但却是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矿井之一,采煤以及运输全部使用机器。有五千多名矿工,每昼夜采煤六千三百多吨。这个矿的煤层很厚,最厚处有两米。我们在矿里来往走了大约有十几公里,不时停下来观看或者听主人们解释矿井里的许多事情。据煤矿工业部技术检查员和“乌也克”矿长说:西里西亚的采煤工业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今年全区的矿井已有28%的采煤过程机械化,不少矿井已做到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全区也在广泛推广水力采煤,今年整个西里西亚水力采煤可达一百四十万吨。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减轻了矿工们的劳动,矿长伏兰奇什科特意带我们到采煤巷道,观看了联合采煤机采煤情况和传送带如何自动地把煤运到装车场。我们走过巷道和采煤场时碰到许多矿工在紧张愉快的劳动,他们都纷纷请记者向中国矿工兄弟转致波兰矿工们的问候。
我们在矿井中耽搁了整个下午,从矿井出来时,暮色已笼罩着全城。
老当益壮一矿工
我们在卡托维茨时访问了一位名叫伏劳达奇科的老矿工,他是“乌也克”矿上的巷道掘进工,在地底下度过了三十四年。西里西亚矿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家庭曾世代在矿井工作,现在西里西亚三十多万矿工中,一门三代的矿工世家大有人在,伏劳达奇科就属于出身于矿工世家的人,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是矿工。从前年起他本来就可以靠领取丰厚的养老金度过晚年。但他不肯,他并不服老,仍然和青壮年一起在井下劳动,而且天天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他去年获得了先进工人称号,成了矿上的标兵。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的干劲,使他在六十岁的高龄仍以旺盛的精力进行工作?当我们问他时,他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却叙述了过去矿工在资本家压迫下的悲惨遭遇。我们在波兰煤矿工业部里看到过记录着过去矿工悲惨生活的照片和绘画,但这种悲惨生活的记录,在老年矿工的记忆里比任何地方都清晰。他是矿工生活变迁的见证人,人民政权改变了他的生活,他感激人民政权、感激党,在他看来,当国家需要煤的时候,他作为国家的主人,怎么能退休呢!他解释说:他热爱自己的职业,劳动使他的生活才有意义。从他用朴素的语言讲出的话中,我们看到了西里西亚矿工的精神面貌。波兰统一工人党四中全会提出技术进步的口号之后,西里西亚的伏劳达奇科们都卷入了革新技术的热潮中,要把采煤生产更加提高一步。
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队
我们在西里西亚的最后一天访问了波兰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队——卡列达城造纸厂的科瓦尔斯基劳动队。西里西亚的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董布罗夫斯基区几十年前就以红色的区域著名。西里西亚工人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手。现在波兰共有九千多个劳动队在进行生产竞赛,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里西亚的工业区,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队的称号也为西里西亚的工人——科瓦尔斯基劳动队所获得。
卡列达造纸厂距卡托维茨六十公里,我们的汽车在公路上绕了不少圈子,才在一座茂密的丛林中找到它。工厂经理一见面就说:“欢迎你们,我们工厂同中国关系最密切,因为中国是造纸的祖先蔡伦的祖国。”厂长和总工程师向我们热情地介绍了全厂情况并带我们参观了工厂。当我们走进工业用纸生产车间时,一面醒目的红旗立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总工程师说,这个红旗队就是科瓦尔斯基的社会主义劳动队。
科瓦尔斯基劳动队是个不大的但却团结得很好的集体。这个劳动队一共只有十人,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是这个工厂最年轻也最富有朝气的劳动队。他们担任缝制装水泥用的纸袋的生产任务,从去年年初参加全国争取社会主义劳动队称号竞赛运动以来,每月都超额完成计划的30%到45%。车间里有一台老旧的缝袋机,各个劳动队都不愿意使用,各个队在试用过之后都说,每班八小时内缝制一万五千个纸袋,不能再多了。科瓦尔斯基说:“让我们来试试吧!”他们调整了生产组织,改进了操作过程,一下子就把每班缝制的纸袋数从一万五千个提高到二万七千个。后来,他们又研究修改了机器零件,加速了机器运转速度,又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这个队不仅以社会主义态度进行生产,他们在大搞政治业务学习方面也为全厂做出了表率。他们积极参加工厂的政治学习和业余学校,互相帮助提高业务熟练水平,使得每个人都成了多面手,每个人都可以代替本队其它任何人的工作。科瓦尔斯基劳动队每个成员都担任着社会工作:党支部委员、社会主义青年联盟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和委员、红十字会的医疗服务员等等,成了工厂和党的有力助手。由于他们按照社会主义的态度生产、学习和工作,今年3月,这个劳动队获得了全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劳动队的称号,成了全国竞赛运动的旗帜。
当我们去访问时,科瓦尔斯基说:他们正准备把机器另行改装,使它完全自动化,他们还要在短期内超额生产十万个纸袋。队员们在和我们在谈话时一致表示,他们要高举社会主义劳动队的光荣旗帜,成为永不停滞、不断前进的劳动队。(附图片)
  卡列达造纸厂的科瓦尔斯基社会主义劳动队的队员们。
  西里西亚“乌也克”矿的矿工们在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