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要这么多胡琴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8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为什么要这么多胡琴弦?”
  中共武汉市第一商业局委员会第一书记 赵吉先
今年春天的一天,武昌县金水公社农具厂派人来到了汉口,匆匆忙忙地走进了体育文具仪器商店,他以紧急的心情问了一句:“你们商店卖不卖胡琴弦?”接待这位顾客的营业员回答说:“有!你要多少?”“有多少,我要多少。”这一下,使营业员大吃了一惊,他连忙解释说:“我们卖的胡琴弦是供应娱乐方面拉胡琴用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多?”“同志,我们农村正在搞插秧机,急需要用胡琴弦来捆下面的猪鬃哩。”营业员当时没有满足顾客的要求,供应了一部分,并告诉他:“我们马上设法解决。”
当时,营业员把农村插秧机需要胡琴弦的情况,反映到支部,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全店职工马上行动,分三路进军,一路派人到农村了解需要,一路指定专人清一清仓库,一路确定专人向外地联系采购。出现了“人人为支援农业而战”的动人景象。
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农村插秧机需要的胡琴弦得六百斤,而库存只有三斤,向外地打电话、电报联系,也说没货供应。在这关键的时刻,商店党支部又召开了紧急会议,发动群众想办法,出主意,突破胡琴弦关,支援农业大发展。大家议论的结果,武汉只有一家南湖丝线厂生产胡琴弦,就是帮助它再扩大生产计划一倍,也解决不了各县的需要。唯一的好办法,就是派人到工厂去学习生产胡琴弦的技术,然后到农村传授技术就地生产,党支部采纳了这个意见,决心“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提出了“苦战一天,学会制胡琴弦技术”的口号,立即组织了十个职工到南湖丝线厂学习。
连绵的春雨下个不停,但阻挡不了商业职工支援农业的决心。他们冒着大雨,走进了南湖丝线厂,不顾身体的疲劳,马上开始学习浸丝、上耙、倒丝、拔丝、合股、打线、上胶、摊晒等整个生产技术了。特别是上胶这道工序,要在露天广场上操作,又碰上天雨;但他们为了争取时间学会技术,就在雨中干起来。经过这样一天的苦战,终于学会了生产技术,编写了一本生产胡琴弦操作的资料,为下农村传授技术找到了“本钱”。
有了技术,还要有生产胡琴弦的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生丝、鱼胶,都是非常缺乏的物资,农村不容易搞得到,如果不成龙配套的下乡,还是解决不了插秧机上的需要。怎么办呢?全店职工利用关系多,消息灵的有利条件,找有关单位帮助解决。就这样人人动手,处处求援,先后搞到了生丝六百斤,鱼胶一百斤,备足了“粮草”,检阅了技术,开始了对武汉郊区十五县的“远征”。
这批新技术员,背上行李,带上原料——生丝、鱼胶,以喜悦的心情,分五路下乡了。文化用品公司营业员赵静文有个吃奶的小孩,她把孩子交给别人管,也参加了下乡的行列。这些商业职工每到一地,就连夜开训练班,拿出原料,一面操作,一边讲解,起早贪黑,耐心地教,一直到教会为止。就这样,披星戴月地跑遍了武汉郊区十五个县,训练了八十二名技术员,使十八万部插秧机及时投入了春播生产。农民热情地称这些商业职工是“雪里送炭”,是“共产党、毛主席的好干部”。通山县的一个公社来信说:“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城市支援农村,我们一定保证农业大丰收,来支援城市。”
这个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光辉范例,迅速成为武汉商业部门全面支援农业的方向。现在已形成一心为生产,人人“为农业大办好事”的热潮,掀起了群众性的下乡访问挂钩,了解农业需要,开展了三帮
(帮助制订生产规划、帮助解决物资、帮助解决技术),三就(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四包(包供应、包教、包修、包用),六变(由无变有、由小变大、由品种少变品种多、由数量少变数量多、由成本高变成本低、由质量低变质量高)的群众运动。从各方面支援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改造,主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根据农业不同生产季节和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全面作好生产资料供应,同时促进社办工业生产农业需要的生产资料,自己武装自己。现在我们已经支援农村各种生产资料五千多吨,各种工具设备二万三千多件,帮助农村新建和扩建工厂五百多个,配合工业部门修好了农具九十二万多件,呈现出“农业需要什么供应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供应;事事走在农业生产前面,不误农时”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改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