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过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19
第8版()
专栏:

  过江
  李烈初
我站在新安江水电站大坝之顶,看群山起伏万层,觉得天地格外广阔。坝前,是一望无际的烟波粼粼的人工湖;坝后,是一片崭新的城市,工厂如林。烟囱里冒出的烟柱,随着春风飘拂,紧映苍天……
这一切,在地图上,还没来得及印上任何新的标志。三、四年前,这里,稀无人烟。只有一年一度喷火蒸霞的映山红花,在为原始的山谷,盖上红色的被服。
这儿的变化多大呀!当我愉快地从右岸通过坝顶走向左岸的时候,不禁想起,以前,自己是怎样渡过新安江的?!
1956年底,我们的施工队伍,还驻扎在右岸西铜官村——现在,西铜官已成了鱼的家乡,巨大的人工湖底。
当时,西铜官点的是煤油灯;而东铜官,住着勘测总队,备有发电机,夜晚,灯火辉煌,还能看到电影。我们羡慕东铜官。但,从西铜官到东铜官得过渡。江面是极阔的。有一只大篷船,专门“伊哑,伊哑”地渡人。一船只能渡四、五十人,而渡一次得刻把钟。东、西铜官的码头上,都是一字长蛇阵,电影快开映了,心都急煞了!
开始发洪水,渡船就得斜迎水势冲上去——那撑篙的,点住篙,用力撑,全身向前俯,渐渐地直扑在船板上,多么吃力呀!洪水大时,白浪滔天,势如万马奔腾,船只根本过不去,那就只好望江兴叹。
洪水封住了渡船,却封不住我们建设水电站的决心。我们点起煤汽灯,扒开积雪,夜以继日地劈开山头,筑起公路,运来了发电机、压风机,工地成了不夜天,“哒哒哒哒”的风钻声,震破了古老的山谷。工程局的重心,也从西铜官移到右岸下游的朱家埠,又从朱家埠移到左岸的紫金滩。
紫金滩,原先只有一间草房和几棵白杨树。工人们却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幢幢大楼。当大楼落成时,浇捣工们已开始浇下了大坝的第一方混凝土。
我在紫金滩办公,在朱家埠住宿,天天得过江。枯水季节,横江搭了一条浮桥。拿浮桥比起以后的许多大工程来,真是九牛一毛。可是,在当时,看到人群、汽车,在浮桥上拥来拥去,可真够味儿。农村里,有人特地跑来看浮桥,说道:“嗨!想不到新安江上也能走人、开汽车!”
洪水来了,攫走了浮桥,护桥的船工,黑夜里跳起来,一把扯住穿着浮桥的竹索,死也不放。浮桥被洪水冲得飞跑,船工也跟着飞跑。他赤着膊,没来得及穿衣服,身体被沙滩上的芦苇、乱柴划破了,仍旧不放手;一直跑了几里路,把竹索迅速拴在铁轨上,终于保住了浮桥。
江水,上涨,上涨。浮桥搭不住,船只摇不过。我们怎么过呢?就用登陆艇!登陆艇,可真是个好东西,劈破惊涛骇浪,安然渡江。
随着工程的进展,往返过江的人越来越多。遇上雨季,经常发洪水,登陆艇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工人们就在大坝附近,造了一条缆索桥。又高又长的缆索桥,像几把极大的竖琴,拉紧了弦。它很快就成了画家和诗人们猎取的目标,很快就成了成千上万工地参观者的最好看台。一天夜里,我正在缆索桥上走,忽然有一群参观者熙熙攘攘地向缆索桥奔来,其中有个女的嚷道:“以前听人家讲,新安江有条铁索桥,我以为很难走,谁知竟是这么宽敞。”
有人说:“你怕吗?桥在晃呢!”
“不!一点也不怕。快瞧瞧!这夜景……”
的确,在缆索桥上看拦河大坝的施工夜景,可真是饱享眼福。一排排,一层层,全是灯。人在灯光中出没,若隐若现,仿佛蓬莱仙境。红绿指示灯,忽暗忽亮;银白电弧光,划破晨空。千灯万灯,俱映入水里,灯光水色,格外眩目……。我在缆索桥上走了几百遍,却永远看不厌这迷人的夜景。
在缆索桥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动人的镜头,那是英雄们卡住了蛟龙的镜头。英雄们筑起大坝,只准洪水在拦河大坝的三个导流底孔里流泻。洪水,挣扎着,咆哮着,从导流底孔里直喷出来,水珠倒溅,飞沫腾空,击碎万盘玉,卷起千堆雪,大浪滚滚,直撞在缆索桥柱上,千浪万浪,浪浪撞得粉碎……。
能看到这一镜头的机会是难得的。不久,英雄们就放下了每扇重达三百多吨的截流闸门,拦腰斩断了奔腾千万年的新安江。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捉完江面枯水潭里的鱼,第一辆载重汽车已不用任何桥梁,从紫金滩直开到朱家埠。你要过江,尽管撒开腿来跑吧!
走到江中心,我偶然看到了一块雪白光滑的卵石,当我俯身拾起的时候,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梁朝沈约咏新安江的诗句:“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还有唐朝刘长卿的诗句:“想见新安江,扁舟一行客,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想不到这磷磷白石,在深沉的江底躺了千万年;如今,竟可俯手拾取。可是,水电站发电后,江水便要通过水轮机,顺流而下,磷磷白石,又只能临江映见。啊!信步过江,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
4月里的一个早晨,时间已到七点半钟,我匆匆从朱家埠赶向紫金滩。突然,江底公路中断了,前面一片汪洋,两三艘原先闲置在沙滩上的瓜皮小艇,又在水面荡漾,原来是第一台发电机组,已在昨晚上试运转了。我只好回头爬上右岸,重新过缆索桥。这天,我意外地迟到了六、七分钟。
新安江水电站发电的喜讯,像春雷般传遍全国,亿万人在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勘测、自己施工、自制设备的大型电站的胜利发电而欢呼!
短短几年,新安江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光拿过江来说,就有乘大渡船、过浮桥、坐登陆艇、走缆索桥、江底步行,以至过大坝顶。十一年前,谁能想像,我们能够徒步走过奔腾暴跳的新安江底?谁能想像,会在一百多米的高空,出现横贯新安江的广阔的混凝土大道?这是奇迹,这是美梦;但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奇迹迭出,美梦也变成了现实!
我站在大坝之顶,觉得天地格外广阔,瞧!高耸入云的铁塔,架着高压线,把电流和新安江人的一片心意,直送到上海,直送到杭州,直送到农村,无数部机械在运转,无数盏电灯放出光明!……
我们,新安江人,为了在祖国古老的山谷里,出现更多的高空大道,为了给祖国的工农业,输送更多的动力,我们愿意再去点燃那昏暗的煤油灯,再去乘那激流中的大篷船,再去制服恶蛟凶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