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烈火真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0
第3版()
专栏:上海通讯

  烈火真金
  本报记者 张杰
上钢一厂,两座高耸的平炉烟囱,日日夜夜喷吐着淡黄色烟雾。今年的全国小型平炉炼钢红旗就插在这里。
6月夺钢大战中,他们曾将一炉钢的冶炼时间缩短到四小时四十五分,创造了车间日产钢七百零三吨的新纪录。现在,两只炉子上不少工人都已熟练掌握这些新技术了。可是,就在不久之前,在推广新技术时,车间里还引起过一场热烈的争论。从这场争论中可以看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大革命,而且首先是人们思想的大革命,是改变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产方法的复杂斗争。
一场争论
事情是这样的:平炉车间群众,为了用现有设备炼出更多、更好的钢,在技术革命中,他们试验成功熔池吹压缩空气等五项炼钢新技术。试验过好几次,平均每炉钢可以缩短冶炼时间半小时。半小时,在炼钢工人心里,可有着特别含义,时间就是钢,半小时就能够炼十几吨钢啊!青年班的炉长周见根一助手陈阿龙等人,一连找总支书记好几次,恨不得一下把这些新技术全用上,炼出更多的钢来。
车间党总支讨论后,决定全面推广这些新技术。恰巧,就在这个时候,炉子上发生了变化,炉墙浸蚀得厉害,格子房(蓄热室)堵塞,冶炼时间延长了。总支决定一传出去,车间里可热闹起来了,议论也多了。值班主任周仁庆一听,连连摇头说,搞试验还可以,全面推广怎么行?
另一个值班主任钟金根也说,放几炉高产有什么用,还是老办法打“持久战”好,细水长流靠得住。车间的技术员还亲自到格子房拿了块烧坏的砖,放在办公桌上,见人就说,照这样下去,炉子用不了一个星期一定坏。
他们这样一讲,几个原来主张使用新技术的炼钢工和值班主任也拿不准了,有人说,老周、老钟他们和炉子打了十三、四年交道了,什么地方出毛病,他们走进车间一眼就能看得出。炉子真的搞坏了怎么办?
可是青年班和其他班的很多工人并不这样想,根据他们几次试验,新技术都是见效的。后来是出过毛病,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操作时生产情况就很正常,而另外几个人操作就出事故哩?周见根和同志们商量,怀疑是操作上的问题,因此,坚决主张在推广中求改进。
迎接考验
3月底的一天清晨,总支副书记唐周根刚走进车间,周仁庆、钟金根等几个人就迎了上来。周仁庆突然要求总支批准他们包下二号平炉的产量任务,和一号炉进行一次竞赛。原来他们听到总支决定要在一号平炉上全面使用新技术,几个人事先就商量:4月份车间生产任务一万五千吨,两只炉子各拿一半,而二号炉设备条件好,炉膛又比一号炉大一点二平方米。这样他们包了二号炉,就是不使用新技术,也笃定完成生产任务。他们估计,一号炉用了新技术,如果出了点事故,二号炉胜利是满有把握的了。总支委员会看出了这场竞赛的实质,当天就研究了两只炉子的竞赛问题。会上,有人认为,像周仁庆这样的人,就是保守。总支书记周富坤觉得这样过早下结论,并不能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周富坤已经摸透了周仁庆、钟金根这些同志的脾气了,在生产上,他们是说一不二的人,炉子就是他们的一切。可是,要让这样的人一下改变多少年来的操作习惯不简单啊!总支委员会研究结果,认为新生事物应该在战斗中成长、完善,应该相信群众的判断能力,事实也会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竞赛开始前,二号炉同志将自己炉子命名为“高产炉”,一号炉同志就称自己炉为“试验炉”,高产炉由值班主任周仁庆、钟金根等负责,试验炉推派了车间副主任王涨法做代表,双方签订了竞赛协议。
急流直下
竞赛锣鼓一响,两只炉子上的人都立即投入了战斗。一号炉上,车间副主任王涨法和炉前工人都很忙碌,一会加渣料,一会吹压缩空气……“高产炉”呢,看起来很有节奏,该加料的时候加料,精炼的时候就歇下来看着一号炉,一切按老样子做下去,可是,每个人的心都像绷紧了的弦似的,格外紧张。一天、两天……每天评比一次,流动红旗不停地在两只炉子“流来流去”。红旗被二号炉夺去了,一号炉同志就立即采取措施追上去,第二天,二号炉同志又敲锣打鼓把红旗送回来。如此一次又一次循环往返,两只炉子红旗争夺得很热烈。
两只炉子都总结了经验,总支又专门找人向全车间职工介绍了新技术的优点,第二个回合的竞赛又开始了。这回一开始就不妙,流动红旗“流不动”了,老是插在一号炉上。起先二号炉值班主任还沉住气,群众意见可多了。当时还是丙班炉长的钟大明主张试一试新技术,值班主任一听,斩钉截铁地说:那怎么行,试验了还算什么“持久战”。过了半个月,二号炉已经远远落在后面。评比会上,让二号炉的几个值班主任总结出落后原因,他们都推来推去,低头不语。一号炉呢,这时候却总结出一套又一套经验。总支书记肯定了一号炉的经验,同时鼓励二号炉周仁庆等回去好好想办法赶上去。
当天深夜,周仁庆回到炉前。周见根见到值班主任来了,故意大声对炉长说:人家一号炉插上新技术的翅膀在飞,难道咱们就瞪着眼不动?他们偷偷看了老周一眼:老周没有响。刚要动手干,老周又上来阻止了。周见根说:先小试一下看吧。老周看到周见根几个人固执的样子,又想起了总支书记的话,也就只好让工人干了。一干,真灵验,头一炉就缩短冶炼时间十多分钟,丙班工人高兴得不得了。索性照一号炉样子大干起来。下班的时候他们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兰芳班。炉长王兰芳原来也是不主张试的,见到丙班试出了效果,他也自己动手干了起来。这时候,新技术像冲破了闸门的急流,冲散了一切怀疑和非难,真正进入了每个人的心。
根深叶茂
6月里的一天,我们在车间里见到了总支书记,看到两只炉子上工人使用新的操作技术的情形,总支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事情还没有完哩。新技术推广到生产中去了,工人很高兴,开始用得过头了,出了点小毛病;发现后,纠正得又过头了,效果也差了些。工人说,这是使用上的“左”、“右”摇摆。但是,尽管有这些曲折,在群众中真正生了根的东西,是经受得了任何考验了。虽然新技术使用中还不断发现问题,可是埋怨新技术会缩短炉子寿命,会出事故的议论却很少听到了。现在,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共同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把生产搞得更好。工人们更表现出热爱新事物的巨大热情,他们从使用中不断摸索着操作规律,以坚强的意志征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驾驭着新技术乘风破浪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