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一竿子插到底——从枣阳县的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2
第2版()
专栏:

一竿子插到底
——从枣阳县的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所想到的
龚同文
“底”在哪里?“竿子”扎到什么地方才算到了“底”?枣阳县的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农村工作来说,“底”在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生产小队,这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也是直
接组织社员生活的基层单位。党的领导这个“竿子”要通过各级党组织——直扎到生产队和生产小队,才算是“扎”到了“底”,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才能在社员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人民公社是生产、生活的组织者,要把几万人以至十几万人的生产和生活都组织得很好,这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在单干的时候,这个大担子分散成几个以至几万个小担子;在合作化的时候,这个担子就重一些了;在人民公社化以后,这个担子更重了。这个“千斤担子”,一个人、几个人挑不起来。“千斤担子万人挑”这是枣阳县的一位生产小队长杨立钧同志的经验。杨立钧同志不只是自己认真负责地挑起了“担子”,而且,他还团结了许多人帮他挑担子,这样,他那个小队的工作就走在前面了。因为“千斤担子万人挑”,担子轻了,跑得快了。如果所有的生产小队长都像杨立钧同志那样做工作,何愁“千斤担子”? 就是“万吨担子”也不怕!
怎样才能做到“千斤担子万人挑”?杨立钧的经验是一带(带头干)、二帮(帮助下面解决具体问题)、三检查(检查工作进行情况)。杨立钧用这种办法培养了“五虎上将”等一批积极分子。各级党组织为什么不可以用这种办法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杨立钧呢?这种一带、二帮、三检查的方法,是一竿子扎到底的工作方法。“带”,要到生产队、小队里去“带”;“帮”,要到生产队、小队去“帮”;“检查”,要到生产队、小队去“检查”。简单地说,要面向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
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让党的政策直接跟群众见面?这和这些地方的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有没有关系?比方说,要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这是广大社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的迫切要求,上级党组织说过多少遍,为什么有的生产队、小队不照办,或者在办的当中大大地打了折扣?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动动脑筋的。
看看枣阳县的这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吧!说实话,这三个生产小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把这三个生产小队的经验集中起来,就是一套组织集体生产和生活的经验。这一套经验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如果说得朴素一点,就是两句话:一句话是照群众的要求办事,一句话是照党的政策办事。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是一致的,听党的话和听群众的话是一致的。这三个小队的工作之所以得到比较显著的成绩,这就是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听了党的话,听了群众的话。
听党的话,听群众的话,不能把它当作抽象的形容词,不能让它只是作为一个主观的愿望,而是要把这句话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这就是说要在组织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中,反映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要求。像中店的杨立钧同志那样,像三里庙的三个老头那样,像檀家湾的檀恕生那样,爱社如家,以社为家,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什么都管,什么都干;上管天、下管地,只认理、不认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这样,就可以“一竿子扎到底”了。
让同志们重视枣阳县的这三个小队的经验,让同志们在自己的工作地区总结这样的经验,让同志们检查一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已经在你们那里的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了?党和群众当前向你们提出的许多具体的要求,是否已经兑现,如何进一步兑现?关键在于改进领导作风,在于面向基层,到生产队去,到生产小队去,到田间去,到食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一竿子扎到底!
(原载《湖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