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小球藻和它的家族们——藻类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2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小球藻和它的家族们
——藻类史话
杨旻
从大办养猪事业中发展小球藻,引起了人们对藻类的兴趣。
藻类植物的应用在我国至迟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召南采苹》篇云:“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这里所说的藻有两种,一种是属于眼子菜科的虾藻,虽然它并不是真正的藻类植物,但由于有真正的藻寄生,颜色便显得翠绿可爱。古代盛称藻的美丽而以“藻”喻“文采”,把图饰的天花板称为“藻井”。又《周礼》《天官》篇载:“加豆之实……箈菹……”,所谓“箈”又叫“石衣”,是“干浒苔”之类的绿藻植物。
古代人们认为鱼类最喜欢藻,所以《诗经》《小雅鱼藻》篇又说:“鱼在在藻”。实际上池塘如果有适量的藻类植物,鱼儿的确很喜欢,这就可以增加回游,提高食欲;并且虾藻对于草鱼来说,还是一种非常可口的食物。不过当时对于藻的利用,主要是作为一种菜食。《左传》上说:“苹蘩蕰藻之菜”,魏刘桢称赞藻的功用说:“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从这里,也就不难想见它是怎样的珍贵了。
晋郭璞《江赋》云:“……水物怪错,则有玉珧、海月、土肉、石华……”,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说,这里提到的“石华”就是石花菜……可见,各种重要大型藻类植物的利用,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这些藻类除作为菜食以外,还巧妙地被用在其他方面。《本草纲目》云:“鹿角菜……久浸则化如胶状,女人用以梳发,粘而不乱。”又说:“海带……今登州人干之以束器物。”江南一带,很早就发明用藻胶涂墙壁和窗纸,又用于涂金属器物,防锈的性能也很优良。特别是绿藻中的水绵,还被用来造纸,晋朝张华撰《博物志》时,晋武帝赠给他的万番“侧理纸”,便是用水绵所造。
单细胞藻类个体非常微小,要用显微镜才能察见,它们却能以数量取胜,大量繁殖起来,往往会使井水、塘水、湖水甚至河水、海水以及雨、雪等染上颜色。日本东京湾等海湾出现的赤潮,便是由于虫藻的骤然繁殖而成。
对于单细胞藻类所造成的水的变色现象,古代人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但是他们根据经验,实际上却也利用到了单细胞藻类。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上曾提到利用“旧墙土”作肥料,据研究,旧墙土的肥效,便是由于寄生在其中的有固氮能力的兰绿藻等所造成的。又明朝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更提到用发生泡沫的池塘水晒干为粉,调于汤中;所以能把水晒成粉,最大的可能就是由于水中繁殖了大量的藻类,而实际上池塘水发生泡沫,也正是藻类大量繁殖的标志。
藻类的人工培养,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上记载:“欲石上生苔,以茭泥马粪和匀,涂润湿处,不久即生。”这里虽说是“苔”,实际上大部分却是藻类,和现在用粪水培养小球藻,其原理正是一样的。
藻类植物在以前曾被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大用处,而现在人们对它的看法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更被人们喻为“绿色之肉”,其实这样比拟,还是大大委屈它们了,因为它们的营养价值,实在比肉、蛋更大。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藻类便日益被重视起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有人提倡培养小球藻,以补救粮食的不足。印度、日本等国还研究有固氮作用的兰藻。我国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藻类的研究实际上可以说是等于零,但解放以后,这个空白点也很快就弥补起来了。据报道:我国所发现的鱼腥藻、念珠藻等几种兰藻,其固氮能力还超过了日本的藻类;而栅藻的亩产量,竟高达一万二千斤,比日本的要超过一倍之多;尤其是小球藻的培养,到处开花,许多地方都作得十分出色……。在藻类的研究这个领域,我们也正在赶上并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