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市场景象日益繁荣——上海卢湾区蒙自路第三里弄委员会居民购买力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3
第4版()
专栏:市场调查

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市场景象日益繁荣
——上海卢湾区蒙自路第三里弄委员会居民购买力调查
谢刚 向明生 汤根鑫 赵乾发
今年,上海市场形势很好。居民购买力的巨大上升,正是形成市场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股巨大的购买力究竟表现在那里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选择了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居住区——卢湾区蒙自路第三里弄委员会地区(以下简称“蒙三”)进行了调查。
“蒙三”里弄委员会所属地区,有一千八百五十一户、八千一百四十七人。解放前,这里到处是草棚土屋,是一个劳动人民聚居的“贫民窟”。当时,80%以上的居民没有固定职业,大多数靠踏三轮车、挑大粪、当苦力、拾垃圾混日子。他们的生活是“吃的泔脚盆里饭,菜皮豆粞填肚皮,破衣破絮身上穿,破草棚里把身安。”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降低到了苟延残喘,仅能维持生命的地步,对吃、穿、用三者已经不敢存有丝毫奢望。
解放十一年,这里人们的生活在经历着一场翻天复地的变化。解放初期,这里失业或半失业的劳动力就有五百余人,以后,劳动就业的人数年年增加,到1958年全部消灭了失业现象,他们都成了有固定工资收入的职工。1958年大跃进以后,里弄办起了十四个生产组,九百六十位家庭妇女参加了劳动,占整个地区妇女劳动力的85%以上。
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后,居民收入显著增加。1958年年底,全“蒙三”居民每月总收入约十二万五千一百五十二元,1960年3月初,就上升到十五万六千七百十四元。一年之间,一千多户人家,每月增加三万多元收入,比十几个月前上升了20%以上,这是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数字啊!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水平直线上升。按整个地区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费用如下:
1957年 九至十一元
1958年 十三至十五元
1959年 十五至十七元
1960年上半年 十九点二四元
这个数字,是按大小人口平均计算的。这里还包含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这个地区十一年来儿童人数增加了二千八百五十六人,占总人数30%以上。
吃穿用越来越好
这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数目字,究竟在人们消费中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且看“吃”的方面。这里不但早已找不到挨饿的人了,大米白面成了共同的主食品,而且人们对吃的要求不断提高。“蒙三”第一食堂,是这里兴办得最早的食堂,两年前,刚办食堂时,搭伙的人很少,三五分钱一盆的菜很畅销,一角钱以上的菜,买的人不多。今年可大不同了。一天六百客小菜中,一角钱以上的占一半,总是先卖完。有一次中心食堂烧了几十客清蒸鲥鱼,四角钱一盆,几分钟就卖光了。
这里的孩子,以前多半是衣不蔽体的,可是近年来,从孩子的穿着上,也可以看出人们在穿的方面起着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调查了“蒙三”第二托儿所的一个中班。班上的三十六个小朋友中,有六十九件绒线衫和马夹,九条绒线裤,二十来件呢子的、灯芯绒的、绒线的儿童大衣,他们共有五十双胶鞋、皮鞋和套鞋,十九位小妹妹有三十来件漂亮的连衫裙和背带裙。
我们又在“蒙三”九百二十六弄第一居民小组四十六户、一百八十九位居民中做了个小统计。今年来,他们新买了十六条棉被,二十五件毛料衣服,五十四只热水瓶,一百九十二件汗衫背心,十五只钢精锅,一百二十二双球鞋,六十二双套鞋,三十二条大毛巾,还有手表、电钟和收音机。
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我们还可以从一般居民在三个不同时期家庭开支比例表中看出来:
类别 主食品 副食品 衣着用品 文化卫生 油盐 房租 燃料
储蓄 其他
解放前占总支出百分比 80%(粗杂粮六谷粉为主)5% 2% 0 3% 5% 5% 0 0
1958年以前占总支出百分比 32%(米、面)24%10%8%3% 5%(加水电)5%3%10%
大跃进以来占总支出百分比 24%(米、面)22%25%8% 0(注)
5%(加水电)0注8%8%
注:大跃进以后,人们参加了食堂,油盐、燃料支出都不在账内了。
这一张统计表格和上面谈的一系列事实,鲜明地指出:解放前,劳动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为了糊嘴,几乎付出了全部收入,还是吃的粗粮六谷粉,三餐不得一饱。而解放后这些年来,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在吃、穿、用三者的绝对数量共同增长的同时,又逐步地改变着三者的比例关系。吃的部分比重相对降低,穿用部分比重逐步上升。人们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必然要求穿得更好、用得更多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越来越复杂了。从这里,我们可喜地看到了人们生活日益美好的图景。
几个普通家庭的变化
让我们再来看看几家普通人家经济生活的变化吧!
蒙自路二百五十二弄二十四号薛桂英的家庭是这里就业比较晚的一家,家庭收入在这个地区的家庭中,还是比较低的。但是他们的购买力的变化却很大。薛桂英是1949年初结婚的。那时,公婆、夫妇一家四口都没有固定职业,用借高利贷得来的五斗米钱做小生意,几天就赔光了。一家四口连六谷粉都混不上,用拾来的菜皮当饭吃。1955年7月,爱人成了顺风搪瓷厂工人,每月工资四十五元,薛桂英帮人家洗衣服,也有四元左右收入;家里公婆去世了,却加了三个孩子。四十九元多的收入是这样分配的:米一百二十斤十五元三角;菜金九元,煤球一担半四元二角,油盐一元四角七分,水电费一元五角,孩子用费四元,家庭零用五元,储蓄四元,还债五元。大跃进以后,薛桂英参加了里弄生产组,每月工资收入二十三元,一家每月收入六十八元。不但还清了债,月月都有一些积蓄,两年中已经积了不少钱。今年以来,她爱人买了条新呢裤和一双二十二元四角的皮鞋,自己用三十二元做了件缎子衬绒袄,小孩每人买了一双球鞋,全家还买了十双袜子,五丈五尺布。
“蒙三”托儿所的保育员徐同英,也兴奋地谈起了她家的变化。她爱人是三轮车工人,解放前结婚时是一条被胎,四块门板,全家也只有六件衣服。现在她爱人还是踏三轮车,每个月有七十多元收入;她参加里弄托儿所后,也有二十六元收入,全家一月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每月,光储蓄就有三十多元。这半年多来,他们买了两条哔叽裤、一件呢大衣、一架无线电、一只帆布床、一条绸被面、两双皮鞋、一件丝棉袄。徐同英说:“像这些东西,在早先,踏三轮车的家庭,做梦也不敢想的。”
集团购买力增长
广大里弄居民组织起来以后,“蒙三”的集体生产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8年里弄生产组每月产值只有七百二十元,今年上半年已发展到每月四万一千二百七十元。里弄生产大发展,带来了集体福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体事业的大发展,又形成了一股新生的巨大购买力。现在,“蒙三”有了三个中心食堂,两个托儿所、两个哺乳室和一个幼儿园,二十四个服务组,民办小学、业余中学、图书馆各一所,还有一所老人俱乐部,一个少年之家,以及保健站、广播站等等。虽然这些组织多半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办起来的,但是也必然要向市场购添一些必要的设备和生活福利用品。上半年,他们在这些方面,总共支出了十一万多元。如里弄食堂就添置了台子、凳子一百二十多件,购置了九百七十八只搪瓷盆和三千二百多只大小饭碗,中心食堂还买了冰箱、排气机、电风扇等;里弄托儿组织也新添了小台、凳五百四十四件和数以百计的痰盂、搪瓷碗、杯和钢精锅等。此外,广播站增添了扩音机、播音机等设备,老人俱乐部里也增置了沙发、无线电等设备……真是不胜枚举。
市场繁荣 储蓄上升
“蒙三”地区左近,一两年前,还只有十来家小商店,大多是一两开间门面的,从去年年底以来,为了适应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原来的五家商店扩建了,又新开设了四开间的日用百货商店,五开间的鞋帽服装店,此外还有饮食店、张小泉刀剪店以及一个五开间的菜场门市部等。这些商店的业务究竟怎样呢?我们调查了一家金金百货店。
金金百货店的顾客,大都是丽园路、蒙自路一带的居民,我们先找到了四年来商店同时期的营业比较表:
时期 商品零售额(元) 与1957年第二季度比较
1957年二季度24,747 100%
1958年二季度56,681 229.1%
1959年二季度63,360 256%
1960年二季度88,041 355.7%
这家商店,从去年年底,又在“蒙三”地区开了一家四开间的分店。今年夏季到来以前,商店原先只准备多备些四十二支纱以下的汗衫和背心,其他高档汗衫只做为一般备货。谁知汗衫旺季到来以后,来买高档货汗衫的顾客很多,只好连忙添货。6月份,金金分店卖掉的一千六百件男式汗衫中,六十支、八十支、一百支纱的高档汗衫就有五百二十八件,几乎占男式汗衫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档香皂等也都成了畅销品。面对如此旺盛的购买力,连在这一带工作了多年的百货商店负责人,也连称“估计不足”。
最后,我们来到了人民银行斜桥储蓄所。根据这个储蓄所对“蒙三”地区六百十一户组织起来参加集体生产的人家统计,1959年全年,只有五十户有活期储蓄,总额三百二十元,有奖储蓄也只有三百四十元。可是今年就形势大变了,储蓄存款月月直线上升,且看下表:
1960年 活期储蓄(元) 有奖储蓄(元)
一月 700 440
二月 800 620
三月 1,200  980
四月 1,250 1,280
五月 1,200 1,329
六月 1,700 1,489
从这条里弄居民生活变化的情况看来,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多,购买力有了巨大的上升。这支巨大的购买力,分散在千百个家庭里,看来点点滴滴,但是“涓滴之水,汇成大海”,汇集起来,就会在市场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一个必然的趋势是,随着生产的持续跃进,人民的购买力将越来越增长,市场将越来越繁荣,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