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治沙老英雄——常大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4
第7版()
专栏:

治沙老英雄——常大拉
本报记者 秦继仑
在大规模治理沙漠的宏伟事业中,内蒙古自治区涌现出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全国烈军属积极分子、七十四岁的模范共产党员常大拉。
十年苦战
常大拉的家乡——巴彦高勒市幸福人民公社,东临黄河,三面环沙,全社像一条带子紧贴在乌兰布和大沙漠的边沿上。解放前,这里的林木和沙中植被,因遭反动派的大量掠夺和残酷破坏,致使流沙如脱缰之马,随风滚滚东侵。解放前三十多年间,十几个村庄被流沙淹没,三百多户人家被迫迁移,五万多亩良田被流沙夺去。流沙每年都以十米到十五米的速度向农田村庄进逼。靠近沙漠的农田常因风沙侵袭而十种九空,甚至颗粒无收。遇上好年景,每亩产量也不过七、八十斤。各族人民就这样常年过着“沙漠无情压良田,十家九户断炊烟,逼得人们把家搬”的苦难日子。解放后,原中共磴口县委员会发出向沙漠宣战的号召。摆脱了四十多年长工苦役生活的常大拉,立刻积极响应。1951年他首先在自己分到的六亩土地上培育苗木,植树造林,并向群众反复宣传植树育草和治理沙漠的好处。每到植树季节,他就挨家逐户去动员群众植树造林。常大拉坚信“听党的话不会错”。他不顾少数人冷嘲热讽,一面向群众耐心教育,一面率领村里的积极分子在田边沙畔,起早贪黑地栽了五十多亩树。树栽起来后,他们又在林地里培土施肥,打堰灌溉。经过两三年的辛勤抚育,这片幼林很快地成长起来。在林木保护下的庄稼,避免了风沙灾害,1953年粮食产量比过去提高了三倍左右。这个事实,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植树的好处,破除了一部分人的迷信思想。从此,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他的影响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封沙育草运动。到现在,全社已造林十五万一千多亩,封沙育草七十多万亩,打风墙五万八千多米,挖修沙漠渠道四十多条。在乌兰布和大沙漠的边沿上,他们营造起一条长达七十多公里、宽二百五十米左右的防沙林带。这条林带像一座绿色长城,把漫漫流沙拦截在林带之外。全社基本制伏了流沙,70%多的沙漠已经绿化。免受风沙灾害的农田,每亩产量已由解放前的七、八十斤,上升到三百多斤,木材、燃料和饲草等,也逐年丰富起来。
树老根不老
尝尽旧社会苦难的常大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着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热烈的革命精神。人们在他紧张的劳动和健朗的谈笑中,很难看出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常说:“人老心不老,树老根不老”。的确,常大拉的革命干劲,不能不受到人们的深深赞扬。从1951年以来,无论在风雪弥漫的严冬或烈日当头的酷暑,他几乎每天都是风里来,雨里去,在林地里操劳奔波,还经常到各作业区帮助工作,深入沙漠腹地勘测林地,有时为了看守幼林,他还背着行李,冒着风霜,夜宿林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常大拉为了灌溉林地和保护农田,独自冒雨去看管渠道。那时道路泥泞,风雨交加,他失足掉进水深及胸的渠道里,渠水湍急,冰冷刺骨,险些丧失了生命。当他深夜披着湿淋淋的衣服走回家的时候,他妻子关切而埋怨地说:“你七、八十岁了,还是这样不知死活地干活,若是淹死了怎么办!”常大拉说:“人活一辈子,就应当多给群众做些好事。”说完就坦然入睡了。辛勤忘我地劳动,使常大拉摸索出丰富的植树造林和治理沙漠的经验。他根据风沙“一喜三怕”(喜风旱;怕树、怕草、怕水)的规律,近几年来,发动广大社员用封沙育草、植树造林、引水灌沙和设置防风沙障等一系列办法,已使流沙不能再任意泛滥了。“河滩湿地插杨柳,胶泥地里种榆树,沙荒微 栽沙枣,盐碱地里植红柳”,这就是他根据不同土壤找出的因地制宜的植树方法。“挖大坑、栽当中,分层踏实不露风”和“一埋两踩三顺根”,这是他总结出的栽培方法。“造林育草必封沙,引水灌溉效益大,沙坑沙湾芦草地,积成海子养鱼鸭”,这是他和广大社员们对引水灌沙的赞美和结论。现在这些丰富的经验,正在自治区各地广泛传播。
培养年轻的一代
胸前挂着十几枚奖章的“常老”(这是当地人们对他的尊称),不仅非常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更渴望年轻一代同他自己一样,为征服沙漠的伟大事业,贡献出全部力量。“常老”在十年的造林治沙工作中,把自己的丰富经验,耐心地教给了年轻的男女社员们,并在他的周围培养了三十多名积极分子,作为今后大规模开展治沙工作的骨干力量。现在这三十多名积极分子中,已有四人分别成了全国、自治区的造林模范或积极分子。
在大沙漠的边沿上,“常老”热情地帮助蒙古族农牧民植树造林的故事,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爱的佳话。 1954年,有些蒙古族农牧民不会种树,也没有树苗。“常老”就把自己的大批树苗送给他们,并教给他们种树方法,经过连续三、四年的热诚帮助,现在十多户蒙古族农牧民,已在沙滩上营造了四十多亩园林,有些树已高达两丈多。每到夏天,在这个古老的沙滩上,绿树垂荫,桂香柳(即沙枣,又称十里香)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许多蒙古族农牧民为了感谢他的盛情帮助,常邀请他饮酒联欢。
现在,自治区大规模改造沙漠的序幕已经揭开。在这个宏伟的共产主义事业中,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今年春天他又首先响应党的“一年造林任务一春完,全年任务翻一番”的战斗号召,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率领河壕大队的男女社员,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超额五千多亩完成了全年的造林任务。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