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梁大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6
第3版()
专栏:甘肃通讯

梁大年
·本报记者·
打开兰州市政工程公司副经理、党委委员梁大年办公室的门,里面空荡荡的,窗帘低垂,桌椅和沙发上落着薄薄的一层尘土。主人不在他的办公桌旁。勤务员小马抱怨说:“他屋里老是这样!灌上一暖壶开水,过上三天,还是满满的一壶!多半在深夜,才能看见这间办公室的窗口透出灯光……”
1957年整风运动以后,公司里的人很少在办公室里找到他们的副经理。三年来,梁大年除在公司开会和学习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产第一线。这种新型的领导作风,已带来一系列丰硕的收获。正如梁大年所说的:“作为领导者,只有经常地深入实际,才能在飞跃发展的形势中避免主观主义,才能发现经常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
到现场去调查研究
兰州市通往新工业区西固的西林荫大道,已不能适应日益频繁的交通要求,市政工程公司接到了拓宽任务。这项工程仅回填土方就有七十万立方米以上。施工现场南是土山,北是黄河,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施工队伍到达现场以后,问题发生了。原来在山与河的夹同里,还有一条铁路,要取土必须在越过铁道的上空搭架,这既不经济又不安全,大大限制了取土的进度。梁大年到工地以后发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办?他向工人群众求谋问计。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要论近嘛,黄河最近。但龙王爷不给土怎么办?”谁知这句无心的话却给副经理很大的启示。第二天,他就渡河翻山爬坡,经过连续三次侦察,最后竟提出一个新的施工方案:从黄河取土!
这个方案的大胆和新鲜,非常出人意料,但却是合理可行的。根据梁大年的调查,只须在施工现场上游的黄河支流上,筑起几道小型拦河坝,就会逼使黄河腾出大片河床,成为非常方便的取土场所。这不仅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和进度,而且由于节省人工,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四十万元。附带还有一个好处是,取土后的河床,稍加修葺就是一个很好的养鱼场。
西林荫大道的填土拓宽工程,提前完工了,梁大年提出的方案全部实现了。
梁大年几年来在深入生产实际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的这种坐在办公室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不久前基本完工的兰州滨河路和河港码头的河岸工程,原设计为修砌宽五米高十几米的砌石河堤。在施工过程中,梁大年深入沿线四个工地,具体观察了施工现场,查阅了黄河水位的历史资料,比较了旧堤工程,核对了设计数据,广泛征求了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在这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建议提高河岸工程基础标高,并将河堤改为护坡。这个建议共计节约三万五千方砌石工程,为国家节省投资近一百万元。
蹲下来大抓薄弱环节
通过“解剖麻雀”突破薄弱环节,以点带面,是梁大年深入实际中的另一特色。
正在修建中的另一个兰州市重点市政建设工程,开工以来,完成计划的情况不够好,关键问题是四十五万立方米土方运不出去。当时,市政公司承建的工程中,一般土方量都很大。梁大年决心在这个工地“蹲点”,具体研究一下毛病到底在什么地方,看能不能找到使全公司土方工程来个高速跃进的钥匙。
在5月底到达这个工地以后,他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对职工队伍作了摸底排队,检查了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的开展情况,分析了一个星期的生产原始记录。这时,他发现公司下达的计划是不切合实际的。从统计报表看,工地拥有五百四十名职工,但除了管理干部、修配工、原材料生产工、杂工、炊事员、支援其它单位人员等等以外,正式投入土方生产的只有三百七十四人,这些人即使完成两倍半的定额,也实现不了公司下达的任务。经过他的提议,修改了这个计划。修改后的指标仍然是积极的。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计划,他广泛地访问了工人群众,仔细研究了现场,和工地负责人一起拟订了快装快卸多拉土方、改进施工组织程序、大力推广小型爆破等措施,使施工有了起色。然而根本问题——运土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梁大年苦苦思索以后,结论是出路只能是工具改革!
这些天,当他骑着自行车经过大街时,他不断观察在街上行走的拖挂汽车,这种车将原来的车厢加长加大,在大梁上增一转盘使转向灵活,根据不同车型可分别提高运输效率一倍到十倍。他想,为什么不能把工地上运土的人拉车也这样改装呢?他把这个想法同工地干部和老工人商量后,开始试验。原来一辆车能拉三百斤,现在改进后的车辆能拉六百斤左右,效率提高了一倍。
事情真正不巧,这种新型的车辆出现后,许多工人都不愿意用。
梁大年不解。他去问工人新车到底好不好?工人们说:差不离!拉得多些走得慢些!他想多轮比少轮减少了扶力,应该是轻些;而且在汽车和马车上推广的情况证明也是一项成功经验,为什么人拉车就不行?当天,他就脱去上衣和公司党委副书记陈万邦亲自作对比试验。他们在工地分别用新车和旧车装上土,沿着两公里半的道路拉向目的地。两个人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到底发现了缺点,新车虽然载重多,但车头向下压,拉时很吃力。当场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原来是转盘位置太靠前,重心不准。经过改进,果然重量大大减轻。工人们试了试,都说,这简直等于一辆小马车!
梁大年在生产实践中终于找到了土方运输高速度的关键。通过现场会议,这项经验已在各个工地普遍推广,公司拥有的六百多辆架子车都在进行改装。
是领导又是朋友和学生
梁大年也是以勤奋进行政治学习闻名的。在他来往工地的时候,总是在皮包里塞满了书籍、文件、剪下来的报纸社论和经验文章,有空就拿出来读,每一页上都是圈点密批。他特别善于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使得他的理论知识更加深刻丰富起来,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领导水平。梁大年把向工人群众学得的知识称做“活的知识”。一次,一个老工人在挖河卵石,他比别人效率高。一调查,原来他会“看水性”。看水性,就是根据河流冲积石头的排列方向,找石与石之间的缝口挖,这样可提高工效一倍。这件事却使他学到了一个道理,在挖土、砸石、拆城墙时,也应该按物体原有结构进行拆除。他对群众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和先进经验的学习、总结、支持和帮助,已成为他领导工作经常思考的主要内容了。
不认识梁大年的人,很少能看出他是一位公司经理,一套旧布衣、一双布鞋,不论什么地方就地一坐便和工人们交谈起来。他在工地时总是经常到工人宿舍和食堂去,了解情况、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不久前有一个工地新增了一千多名工人,暂时床板不足,他就亲自到库房查看,发现库房存有一大批桦木杠子,他就发动大家用这种杠子作床框,中间用草绳串联起来。这种富有弹性的草绳床,经济适用,工人们非常满意,称赞它为“多快好省”床。
这种淳朴的平易近人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使梁大年获得工人群众的爱戴,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有事情愿意找他商量,毫不拘束地无话不谈。有这样一件事:在一个天已微明的清晨,夜班工人就要下班,有人忽然发现正在安装的地下油污管中,睡着一个人。“这是谁呀?”一个新来的工人奇怪地问。小队长向前看了看,就惊叫起来:“是梁副经理!”他想了一下就向大家打了一个手势,悄声说:“不要吵醒他!他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觉了,就让他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吧!”一个工人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轻轻地给副经理盖上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