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巴黎—波恩轴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7
第6版()
专栏:

“巴黎—波恩轴心”
杨效农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三番五次地谈到西德的问题。戴高乐的态度是什么呢?他公开说过:“德国(指西德)昨天是我们的敌人,可是今天,是西方一个必要的因素,是我们共同的盟友。”戴高乐不仅一般地表明了法国当局对西德的看法,而且在具体问题上和西德唱同样的调子。
法国和西德之间的关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呢?
(一)
法国和西德的关系亦即通常所说的:“巴黎—波恩轴心”。它实质上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在互相利用基础上结合,又在这种结合中彼此进行倾轧的关系。
法国和西德的接近并不是从今天开始。早在1950年,阿登纳就提出了建立西德和法国经济联盟的建议,同年,法国也提出了类似的“舒曼计划”。次年,小欧洲六国建立了“煤钢联营”。到1957年,六国又建立了“原子能联营”。当时被战争大大削弱了的法国大资产阶级,为了乞求美援恢复自己的力量,实际执行了白宫的意旨,成为美国垄断集团扶植西德军国主义的政策的帮凶。
如果说当时法国和西德的接近多少屈从于美国的意旨的话,那么戴高乐上台后所搞的“巴黎—波恩轴心”便带有更多的“主动”了。这是和法国经济的上升以及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力量相对削弱分不开的。从战后初期到1958年底,美国在西方市场上的比重下降了40%;从1953年到1959年中,法国工业增长了67%,而美国却只增长了16%。羽翼逐渐丰满了的法国垄断资本,不但想排斥美国在法国的经济势力,而且力图在政治上也取得与其经济力量上升相适应的“大国地位”。戴高乐上台之初,即凭借这点资本,以及法国在西方世界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来要挟美国和英国承认法国的大国权益。他要求法国同被法国舆论称为“盎格鲁撒克逊集团”的美、英,建立三国对西方的领导,允许法国参加西方关于国际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抗拒美、英染指它的殖民地;并且想极力摆脱美、英的控制,获得一定程度“独立活动”的自由,与美英平起平坐。戴高乐开始本来打算首先从美、英方面取得平等地位,来取得西欧大陆头等角色的地位,和西德争夺霸权;但是由于上述要求为美、英拒绝,法国与美、英的矛盾超过了它同西德的矛盾,它便转而拉拢西德。
“巴黎—波恩轴心”的经济基础,是共同谋求经济扩张,觅求市场和原料产地。巴黎的经济界人士指出:法国经济的上升,使法国的金融财团和工业集团以及作为他们代言人的政治人物多方面地寻求扩张,而以西德和法国为中心的共同市场,正是这种扩张的方向之一。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的财团和工业集团,深感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不能满足自己商品出路的需要,因而力图抵抗美国和英国的竞争,并保证自己市场的不受侵入,这样就促成了共同市场的加速实现。在“煤钢联营”中勾结起来的法国与西德垄断集团,在建立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又实现了一系列的工厂结合,以及市场特别是出口市场的瓜分。例如西德克虏伯工厂载重车部门就与法国的西姆卡汽车工厂订有互相保证市场的协定;西德的布瓦拉耳公司与法国的德马赖兄弟公司(化学工业托辣斯)在关于西德和法国建立共同的石油站方面取得了协议;巴黎联合银行和库尔曼(化学工业托辣斯)为首的法国金融工业集团和德累斯登及麦尼斯尔为首的西德金融工业集团通过签订分割市场的协定,合资创办新企业,创立共同基金等方法,结成国际卡特尔,把竞争矛头指向英国。洛希尔特银行和西德伯林纳汉得斯工业集团也曾签订了类似的协定。
法国所以和西德结盟的经济背景,除了市场问题外,再就是原料产地,首先是对非洲殖民地的共同掠夺。人所共知,历时五年多的侵略阿尔及利亚战争,使法国的财政陷入了困境,它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对非洲资源的“开发”。戴高乐吹嘘已久的“君士坦丁计划”至今还是一个空中楼阁;但是法国统治集团把提高自己的地位的另一赌注,放在“重整殖民体系”亦即加强榨取殖民地资源上。因此对外寻求投资,成为戴高乐政权的当务之急。对向美英觅求投资,戴高乐是怀有戒心的;因而他便转向正为自己资金寻找出路的西德垄断集团方面。
在过去法国与西德的谈判中,西德同意对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提供“开发”资金。西德的蒂森、克虏伯等垄断集团都对法国在非洲的原料工矿企业有所投资。典型的例子是德意志银行和巴黎荷兰银行成立的“欧洲工业发展协会”,这个组织的目的,不但是为了“建设”法国和西德在西欧境内的工业项目,并且是为了要保证供应两国的垄断组织以“主要来自非洲的原料及动力”以及“共同经营国外市场”。两国官方成立“法德经济委员会”的目的就在于使西德参加“开发非洲”。
财政上处于脆弱境地的法国统治集团,还想从西德手中取得财政方面的援助。法国在1958年底的“货币改革”正是由于得到了西德六千万美元的支持才实现的。法国欠欧洲支付同盟的六亿美元,绝大部分也是欠西德的。
法国在经济上与西德资本勾结一起也带有它的政治目的。要弄清楚这方面就不能不涉及到戴高乐的基本外交方针。
戴高乐的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力图争取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要挟美英,和在东西方关系上作出某些姿态迫使对法国有疑虑的美英让步外,他的另一套重要手法就是联合西德,拉拢意大利,以组织“小欧洲”,用这个“西欧大陆阵线”向“盎格鲁撒克逊集团”施加压力。
戴高乐为了取得西德阿登纳的支持,是有交换条件的。这就是西德要戴高乐改变他未上台前对共同市场的反对态度,同意按期履行共同市场条约和在西柏林问题上支持阿登纳的立场。戴高乐想通过这场交易来取得西德默契,以“小欧洲”发言人的身份,为“美英法三头领导”开辟道路。法国还换取了西德对法国反对自由贸易区的态度的支持,并勾结西德垄断资本和英国进行贸易战。这一切斗争围绕着争夺西欧霸权这个目的。据法国“新工厂”周刊的一篇文章透露,戴高乐曾向他周围的人表示,他“对共同市场的经济内容并不重视”,但他认为共同市场“将有一天会给法国带来西欧大陆的领导权”,这句话正道出了戴高乐的野心所在。
自然,西德所以愿出上述代价帮法国的忙,也有它自己的政治野心。这就是首先把法国拉到“小欧洲”集团内,疏远法国和英国的关系;西德即可以凭借它比法国雄厚的经济力量取得“小欧洲”的实际领导地位。它不仅可以迫使在财政经济上有求于西德的法国跟着它在对德问题和西柏林问题上走,成为波恩政府在国际会议的义务代言人,而且还可以有把握地利用法国作为与英国争夺西欧霸权的垫脚石。
因此,在法国和西德的“结合”背后,实质上隐藏着资本主义强国争夺西欧霸权的斗争。而这个斗争又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必然的结果。
(二)
剥开法国和西德表面上接近的外皮进一步观察,人们会发现这个“轴心”远不是像他们自己所吹嘘的那样“巩固”。这是一种一定力量对比下的暂时妥协,实际上,戴高乐与阿登纳是“同床异梦的”。
这里只举共同市场和对德问题两方面的例子。
尽管法国经济在战后一直上升,而且上升得不慢,但其水平与英国和西德比较起来,却仍然处于劣势:工业集中程度不如英国和西德,设备落后,竞争力差,因此法国一向依靠高关税和限制进口额来保护它的工业。法国所以参加了共同市场,是冒着“风险”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为了减小“风险”,法国的垄断集团除了在1958年底实行法郎贬值外,又以加速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吞并以及订立大企业间财政、技术和商业协定等方式,极力加速本国资本集中的过程;此外,还实行了冻结职工工资的政策。据悉,法国工资水平1955年超过比利时、荷兰、西德和意大利而处于第一位,但在1959年已经低于西德和比利时而处于第三位。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法国商品在共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法国又采取了一些吸引国外游资回到法国和鼓励出口的措施,增加了法国的外汇储备。正是因为法国采取了上述一些对策,才敢于在去年放宽进口限制。法国的金融财团还打算使共同市场内部资本流通有更大自由,以便法国资本向其他国家渗入。
无疑,法国的这些活动会增加共同市场内部的竞争。人们都还会记得,由于法国钢铁价格低于西德,曾经在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吵。
不但如此,西德在对自由贸易区的看法上也曾与法国有分歧,以艾哈德一派为首的西德垄断集团,扩张胃口极大,他们认为西德工业力量强大,市场愈大对它愈有利;同时西德也不愿因共同市场失去占它对外贸易60%的自由贸易区国家的贸易额,不过西德今天仍然需要法国在政治上的支持,暂时还不打算疏远法国,但这个矛盾终究会存在下去并且要发展的。英国报纸在戴高乐访问英国时即曾写道:“在戴高乐和麦克米伦的谈判中,西德的影子,特别是艾哈德的影子始终笼罩着”。前些时候艾哈德主张“六国”和“七国”举行会谈的建议,在巴黎就遭到了冷淡的反应。法国担心英国的自由贸易区计划使法国向英工业品开放市场,但由于帝国特惠制的存在,却使法国工业品及农业品不能享受同等优惠待遇。同时,该计划规定对区外关税不得强求一律,使英国可以进口廉价原料,降低成本与法国竞争,使成本高的法国商品处于不利地位。法国还害怕接受自由贸易区计划后,丧失了一张与英国进行大国地位谈判的王牌。
正如戴高乐自己承认那样,法国对共同市场的更大兴趣,还在于利用它去实现对小欧洲的领导权,并以此作为登上西欧霸主地位的阶梯。据“法兰西观察家”周刊一篇报道透露,戴高乐曾私下对麦克米伦表示:“法国为了控制西德,必须领导小欧洲”。巴黎“十字架报”更露骨地说,法国西德轴心这个“外交上的真正变革”给了法国“新的责任”,它成为了决定国际问题时的一个“增加的重量”。但是阿登纳把戴高乐拉在共同市场内,又是想利用西德比法国更强的经济力量,取得小欧洲的领导地位,使法国为其服务,便于它同英国争夺西欧领导权。这样西德和法国的调子就时常唱不到一起。在西德的报纸上,不断出现对法国想利用西德抬高法国地位的企图表示不满。例如“法兰克福报”即认为戴高乐表示同西德友好的谈话,是“想日益加强法国的作用的许多政治途径之一”,并且说这样理解“巴黎—波恩轴心”时,会“获得不信任的景象”。
戴高乐想驾凌西德之上,成为西欧大陆盟主与美英平起平坐的活动,还表现在法国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闹“独立性”问题上。这自然也引起了西德的反对。这不但反映了西德对法国争夺西欧霸主地位的不满;而且西德还担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涣散无力,影响它的重新武装,从而使得西德重霸欧洲大陆的好梦难圆。
在对德国问题上,看起来双方调子一样,但各自的打算却是不同的。阿登纳利用法国有求于西德的情况,换取了法国在德国和西柏林问题上的支持。在西德方面,原是害怕国际局势的缓和,会影响军国主义的再起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集团的扩张。但法国的目的,却是想通过阻挠对德问题和西柏林问题的解决,力图维持欧洲现状,以便于从紧张局势中实现争霸主地位的野心。
什么是法国统治阶级的打算呢?
首先,维持冷战局面,便于戴高乐借口“建立力量均势”,继续进行原子军备竞赛,和在国内进一步加强个人专政。
其次,维持冷战局面,便于戴高乐借口法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拖住美英,并进一步要求美英满足其大国地位的野心。
再次,维持冷战局面,便于戴高乐实现将西德束缚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小欧洲内的计划上,用巴黎协定和美、英、法驻军约束西德,使西德在政治上听命自己,并使西德成为反苏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前哨阵地。
最后,害怕德国问题及西柏林问题的解决,在欧洲出现一个与自己相抗衡的国家,使法国争霸的野心更难得逞。
一句话,戴高乐在利用西德来同美英“盟邦”进行政治交易的同时,并没有忘了限制西德;而西德利用法国,也是为了争霸西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终又必须压倒法国。除了反苏反社会主义阵营一点外,这里很少有什么共同利益。西方的舆论已经在怀疑“巴黎—波恩轴心”的“蜜月”究竟会有多长了。
(三)
显然,这样的“联盟”是极不牢靠的。“法兰西观察家”周刊已经担心地写道:“过去十年之中”西德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而法国只不过增加了57%。西德工业生产等于法国意大利工业生产的总和。因此,有一天,“西德会建立起对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当然,阿登纳野心的实现,绝不像这家周刊想的那样简单,这决定于多种因素。但这种担心却是比较普遍的。
法国统治阶级对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高枕无忧的。前面所引戴高乐对麦克米伦私下谈话以及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英、法之间流露出某些接近的迹象,都显示了法国又在有意拉英国一把,作为抑制一下西德的手段。法国一家报纸曾经出现了这样一个标题:“戴高乐——西欧大陆和英国的中间人”。可是与此同时,西德也在针锋相对地加速共同市场建立的步骤上对英国作出了一些妥协的姿态。这不正好是法国和西德“轴心”的内部矛盾已在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说明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