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霍丘银鱼满东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7-28
第8版()
专栏:

霍丘银鱼满东湖
卞维宗
霍丘的银鱼,向来以味美鲜嫩著名。相传在霍丘临水寺当过和尚的朱洪武,做了皇帝以后,还念念不忘霍丘银鱼,曾列为贡品,要老百姓年年“进贡”。但是,过去霍丘虽有丰富的银鱼,但产量极低,连霍丘市场上也只有一些零星的出售。解放后,情况完全改观了:破木筏换成了大帆船,“鱼花子”一跃为湖上主人。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渔民们都欢欣鼓舞地入了公社,成立了捕捞大队,银鱼的产量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银鱼的捕捞季节到了。安徽霍丘县东湖鱼场的渔民们,把早已整修一新的风网船推下水,整日往来于城东湖上……
“太阳出来照四方,
喜看丰收人倍忙;
同心合力下湖去呀,
早出晚归鱼满筐……”
大清早,我刚把东西收拾好,准备从这里赶回县城,忽然一阵嘹亮的歌声把我吸引住了。我想:久雨初晴,这正是捕捞银鱼的好时光,说不定还能搭上船呢。于是,我便径往唱歌的地方走去。一瞧,嘿!湖面上二十三只大船一字儿排着,捕捞大队的小伙子们一边张帆下网,一边唱着歌儿,紧张而愉快。过了一会,一个短头发、椭圆脸蛋儿的青年妇女敏捷地跳下木筏子,拣一块高地,对着广播筒喊道:“喂,同志们注意啦,据气象台预报:今天晴天,风向偏东,风力湖面上五到六级。同志们,机不可失,马上开船!”喊罢,又摇着木筏子进行出发前的逐船检查工作去了。
她,昨天我才认识,是捕捞大队副队长卢文英同志。听人说,两年前还是个啥也不懂的“黄毛丫头”,但在党的领导下,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水上女英雄啦。
“卞同志,你不是要回县吗,来吧,送你到龙泉下船,离县只有八里!”说着,小卢把筏子靠了岸。
我当然喜出望外,跳上小筏子就问:“小卢,今年银鱼可好么?”
“你看——”小卢用力一划,只见出水的橹面上满是白花花的小鱼儿,真喜爱人。
“不少呗,可惜小了一点儿!”我说。
“哈,说你是拿笔杆儿的人嘛,‘花针’太小‘黄花头’太老,‘二指条’正捉哩!”小卢那两只乌亮亮的大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接着道:“看见么,是个大丰收呵!”
小卢稳了稳小筏子,一纵身上了大船,又伸手把我也拉了上去。
紧张的工作开始了。只听一阵“铿铿锵锵”的起锚声,几十只大船像离弦的箭儿,扬帆而去。老艄公沉着地把着舵柄,小伙子们有的拉篷,有的点篙。但小卢比大家更忙,她手里拿着一面小红旗,立在船首,左右摆动,聚精会神地指挥着。我没有再打扰她,趁空和船上的老赵谈起来:
“嗨,俺们东湖很早很早以前就出银鱼哪,可就是捕不多。”老赵说,“唉,也难怪呀,几十里宽的湖面,常言道:‘无风三尺浪’,解放前哪一年不翻几只船。你认识俺们的严队长吗?解放前一年,因为下湖捕银鱼遇到大风,一家五口就剩他一个人死里逃生呵!”
老赵迅速地站起身,把水面上的“网撑子”一提,从“倒袋”(系在鱼网末端的一种口袋,网内银鱼通过它拉上来,免得每次起网)里倒出一大堆银鱼,洒上矾水,边腌边晒。接着,其他船上的人们也都忙碌起来。但是,这时候,独有王义龙的“倒袋”里的鱼比别人少得多,我正想问个究竟,只见一个头戴白布帽,身穿浅蓝褂裤的中年人荡着小筏子去了。
“嗨,网下得太深啦,老王!”那中年人说着就热情地帮助拾掇鱼网。
他是谁?小卢告诉我:他叫魏家章,是个捕鱼的好把式。解放前帮大工,一年到头,少吃无穿,一件破裤头,一条烂麻袋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解放后,翻了身,小日子过得挺舒适;可是除掉自家的事外,别人的事他是从来不过问的,别人批评他自私,他不服气,但这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自从1958年入了公社,成立了捕捞大队,在集体的生活里,他渐渐地变了,变得越来越爱管别人的事啦。
“老魏,按劳取酬哩!”我故意开玩笑说。
“嘿嘿!”老魏笑了笑,“不瞒你说,同志,如今俺这脑袋里也装有一些共产主义思想哩!”说着,他拍了一下圆脑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了一阵……
风呼啸着,放眼望不到尽头的城东湖,波涛滚滚,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猛烈地撞击着船舷。然而,船并排前进,如履平地;大伙儿,各就各位,泰然自若……
老赵把银鱼均匀地摊开以后,笑嘻嘻地说:“你看,走上人民公社,就像上梯梯,一步高一步,去年俺们捕捞银鱼五万斤,今年——瞧,十五万斤保证不含糊!”
“老赵,‘飞机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呀,十五万斤可不是玩的呵!”小卢故意朝我望了一眼,其实,我已经知道他们大队早就订好了这么个指标。从她说话的神气里,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在畏难,倒是对这一艰巨的任务感到自豪哩!
太阳刚正东,船就到了龙泉,一个小青年划着筏子把我送上岸。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所有船的顶篷上都满是白花花的,像铺了层白银子,迎着阳光,更加耀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