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双抢”前线的优秀指挥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8-01
第3版()
专栏:湖南通讯

“双抢”前线的优秀指挥员
万志惠 廖盛祥 黄传贵
在湖南蓝嘉县毛俊公社八甲大队的田垅里,金黄色的早稻一直伸展到天边,微风时时送来咚咚的扮禾声和愉快的歌声。7月18日中午,一个年轻的矮矮的汉子脚踏草鞋,背着一部割禾器,匆匆向田垅走去。他就是大队总支书记邓木生,是“双抢”前线的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搬家到后进队去
“双抢”开始已经两天了,各个生产队进度很快。但第五生产队老是跟不上,照目前的速度,“双抢”要拖到立秋后才能完成。这是什么原因呢?邓木生在考虑着。18日上午,他在公社开完了会,饭也顾不上吃,就冒着中午炎热的烈日,一口气赶回自己的重点队——第四生产队,把行李和劳动工具一背,搬家到第五生产队去了。这时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可是第五生产队有些社员还耽在家里。老邓问了问情况,立即搁下行李,拿着割禾器,很快就带动七个贫农社员一起出工了。
教育干部带头生产
老邓和社员一边劳动,一边谈心。从谈话中发现:这个队有些干部没有做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他们的家属也都在室内干些轻活,因此社员有意见,有些社员出工不积极。当天晚上,老邓召开了干部会,对大家进行了耐心的教育,指出干部是群众的带头人,应该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双抢”,不能只拿广播筒喊别人出工。第二天一清早,老邓和生产队五个干部出工了。
静静的田野忽然响起了轰隆隆打稻机的旋转声,惊醒了甜睡的人们。一个叫黄永民的社员从床上爬起来,朝着隆隆的声音走去,当他发觉是邓木生同志和生产队的干部在紧张地进行抢收时,马上回到村里把社员一个个叫起来。东方刚刚发白,田垅四处响起了喧嚷声,扮禾声。虽然这天没有喊过出工广播,但社员们都积极出工了,工效大大提高。“双抢”进度比前几天加快了一倍。生产队长黄家义深深感动地说:“邓书记搞‘四同’,一天就改变了我们队的后进面貌。真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要干部带头,群众就会跟着来。”
翻山引水插晚稻
6月以来,雨量稀少,旱象一天天严重。原来制订的双季晚稻计划,已经有四个队反映完不成。邓木生考虑:“我们今天是向自然开战,党教导我们要作自然的主人,不要作奴隶。一定要坚决抗旱到底,骑着龙王插晚稻。”这天,老邓来到了干旱严重的第三生产队,七金水库已经干了,川头湖一百七十亩早稻田,早已没有一滴水。邓木生同志没有被这个困难吓倒,当天他就深入到一个“双抢”战斗小组中去,一边参加劳动,一边问社员:“川头湖的田能插晚稻吗?”社员回答说:“土质很好,就是没有水。”“没有水怎么办呢?一百七十亩晚稻插不下去,要减少六万多斤粮食啦!”老邓又这样问。战斗小组长陈作士想了一会说:“十里下有股泉水可能引得出,但要翻一个大山。有了那股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老邓听到有水可引的话,欢喜得跳起来,马上拉着陈作士一起到十里下进行勘查,他俩爬山过坳搞了一下午,证实十里下的水确实可以引出来。回来后便和群众商量,有部分人积极拥护,有部分人却半信半疑,个别人还说:“那股水引得出来才叫有‘鬼’啦!”老邓回答说:“等着吧,一定会有‘鬼’的。”第二天他带领干部和贫农社员二十三人,开山凿石,架枧填坑。汗水浸透了衣裳,石头磨破了手,没有一个人叫声苦。干了一整天,搞出了一点眉目。第三天半信半疑的人也参加了战斗,八十多人经过四天三晚的奋战,终于挖成一条长达一里半的渠道,把水引到了川头湖,一百七十亩田全部插上了双季晚稻。这一英雄的创举,大大鼓舞了全大队抗旱的信心。接着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在八甲洞拦河引水,抢插晚稻一百一十亩。社员自豪地说:“大旱干不断长江水,只要江河有水,我们就有办法完成双季晚稻栽插计划。”
积极推广新工具
“双抢”开始,全大队四十部刈禾器有三十六部搁在屋里,六部插秧机也只用了一部。老邓问社员为什么不使用,大家都说机子有毛病,不好使。但毛病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出一个道理。为了揭开这个“谜”,邓木生同志便带领七个插秧机手一起在田里试验。他们用插秧机插了又看,看了又插,最后发现常德式插秧机插不匀,浮蔸多的原因,主要是分秧槽装得低,不能插长秧。于是马上和插秧机手们进行改进,把分秧槽装下一寸五,结果插得非常均匀整齐,大大提高了插秧质量。
对割禾器开始也普遍反映刀齿不利,割的禾不齐不好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邓带领大队干部亲自主持训练割禾手,采取割禾器打稻机联合作战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割禾不齐的问题。割禾器经过一天半的使用磨练,刀齿也锋利了,社员个个叫好。经过边做边训,全队共培养了六十多名熟练的“三机手”,新式工具全部得到了使用,工效提高两倍多。(附图片)
伍 觉插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